
头图:李景程(一排右二)与工作室成员
在临港塔吊林立的工地上,辛勤奋战的建设者们正像“搭积木”一样组装着装配式建筑。作为国家大力推行的建筑低能耗新方向,装配式建筑在上海应用发展的势头强劲。建筑在组装时的一个个连接处就像人体的各个关节,它们的稳固牢靠决定着建筑的生命,也是质量检测的重中之重。
由上海建科集团李景程领衔的“混凝土智检设备研发”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充分发挥集团在数字化、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技术优势,聚焦行业数智化检测装备的技术研发,在检验检测领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微创外科手术”
赋能装配式建筑行业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蓬勃兴起,其施工质量正成为建设者和广大居民所关心的重点,而只有专业的建筑“医生”和“检测设备”才能 “看清”“看透”建筑的内部构造。然而,以往的各种检测方法,或是限制条件太多,每次检测都要伤筋动骨大费周章;或是设备成本太高,虽然咬咬牙买上一台,却还得“供起来”,必须束手束脚小心使用,深耕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深受其苦。于是,针对如何便捷高效地给建筑作“体检”这一行业难题,工作室从“临床”需求出发,自主研发了一体式套筒灌浆饱满度内窥镜检测仪。这是一项全新的研究,行业内可借鉴的经验寥寥无几。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投入使用的探索过程中,工作室走了很多弯路,一度陷入迷茫,在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后,最终找到突破点,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从外观上看,一体式套筒灌浆饱满度内窥镜检测仪是一个类似手枪的设备,主体为黄色,个头不大,成员们为它取名叫“小黄”。只需给建筑开个指甲盖儿大小的口子,细细长长的探头伸进去,工作人员通过实时呈现在设备数字显示屏上的数据,就能清晰了解建筑内部的“健康状况”。整个过程如同是给建筑做了一个“胃肠镜”和“拍片子”,同步出具“诊断数据”,助力工作人员对建筑节点的连接情况全面掌握。
工作室的内窥镜产品经历了四轮迭代后,不仅便携耐用,价格也仅为进口设备的1/5,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和设备垄断,为提升建筑检测效率和精确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工作室成员正在用内窥镜设备检测套筒灌浆饱满度
“数字化内科系统”
助力企业效率升级
工作室不仅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同样也是“内科调理专家”。步入新时代,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企业总有多个项目在同步进行,不同类型的项目占比分别是多少,这些项目所处的状态是什么……怎样才能清晰明了地“一键”掌握这些信息?基于此,工作室在数字化管理方面进行探索,将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整合,打破沟通壁垒,成功研发了项目跟踪大数据服务平台、项目全过程管理平台、生产绩效管理系统等,全面提升内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此外,对于工作中的繁琐细节,工作室也没有放过改进机会。例如混凝土试块检测,从前需要人工一一比对标记,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工作室研发的自动赋码设备则能给混凝土试块印上清晰的条形码并喷上样品编号及待检测日期,“扫一扫”试块信息即一目了然,整个检测流程比以往便捷数倍。
未来,找到多种技术破解方法,不断推动国内检测提质增效,打造从收样、检测到报告生成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的实验室,持续为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李景程“混凝土智检设备研发”职工创新工作室将一如既往,使命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