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黄强(一排右三)“建筑更新设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合影
城市更新见证着历史,将过去和未来连接。近年来,上海城市更新按下“快进键”,为城市功能区建设盘活资源、注入动能——上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闲置楼更新改造为现代化商业地标龙湖华泾天街,坐落于“徐汇源”和徐家汇商圈内的上海斯波特大酒店“变脸”换新颜,上海闸北电厂厂房更新改造为“民族之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鲜有人知道,在这些历久弥新的建筑背后,有这样一支建筑师团队,他们就是黄强“建筑更新设计”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
每次站在更新完成的建筑前,见到与设计蓝图相差无几的效果时,工作室成员们的心里都会涌起激动:“旧貌换新颜的建筑提升了城市‘颜值’,也是我们社会价值的体现。”依托上海建科对城市建筑更新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覆盖,工作室致力于成为国内城市建筑更新设计领域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已累计完成城市建筑更新项目逾200项,掌握了多项城市建筑更新改造关键技术,推动城市建筑更新技术的进步。
内外兼修:既要“品质”,也要“颜值”
作为建筑业的“整形”和“美容”大师,工作室进行更新改造时,既重内在“品质”,关注建筑功能的合理性和建筑性能的先进性,强调建筑内部构造的科学性与安全性,让其焕发新的生机;也重外在“颜值”,对老旧建筑外立面进行“一键美颜”,使其与现代城市环境相融合。
位于上海老城区万航渡路的上海毛巾二厂,其建筑已服役40年,为上海市区规模较大的工业建筑,该建筑原始结构复杂,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工作室面临的挑战是要将其更新改造为养老院。为更适宜作为老年人用房,工作室在对其进行更新改造时,提高室内采光和通风条件,使原本作为工厂的老旧建筑变得舒适宜居,满足了养老居住、康复、照料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街区历史风貌的特殊要求,激活了老工业遗址的再生价值。
在城市用地非常紧张的条件下,工作室又突破各种技术难题,努力实现向地下要空间、向天空要空间。位于浦东临沂北路的东樱花园小区,由两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高层公寓组成,停车位十分紧张。工作室通过技术手段在原100米高层下方新增2层地下室、新增185个停车位,实现了停车后即可从地库内坐电梯上楼入户,有效解决了上海市中心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同时对上部建筑进行了整体更新,把原有塔式高层集中式的电梯井筒改为“出电梯即入户”的现代化电梯布置,原井筒位置同时改造为空中共享花园。通过技术赋予建筑新时代的生命,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人文温度。
数字赋能: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世界外国语小学旧址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康健板块,假以时日这里将被改造成为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的党校。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工作室通过多方面的数字化运用,为精准设计把控插上智慧之翼,解决建筑存在的功能、流线等多项问题,以满足现代化党校教学需求,力求将其建设为徐汇区城市建筑更新领域的一张代表性名片。
建筑改造前(上)、后(下)效果对比
在建筑外部“五官”“骨骼”方面,工作室通过3D实体建模方式模拟设计场景,优化调整了部分建筑外形,最终实现了庄重典雅、稳重大气的建筑形象;运用AI技术,实现了输入“关键词”即一键生成效果图,较以往提高了数倍工作效率,也探索了更多的设计可能性。同时,工作室也关注建筑内部“神经脉络”的设计、改造,通过创建分析数据模型,对建筑的能耗、自然通风、热舒适、采光等各个性能方面进行分析,形成了创意与技术完美结合的设计方案;对保留建筑进行整体加固,提升抗震性能,进一步延长改造后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如此,让焕发第二青春的建筑像生命体一样更健康、更智慧、更安全。
未来,黄强“建筑更新设计”职工创新工作室将始终遵循“为城市,为未来”的建科品牌价值,努力建立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体系,不断丰富提升城市更新产业链,把更多的“美”带给老旧建筑,为城市肌理和人民生活赋予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