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从海上来,气也从海上来。
坐落于洋山深水港的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后简称:上海LNG,LNG即液化天然气),是我国海外采购天然气的一大目的地,也是来上海的第一站,这里,承担了上海全年50%以上的天然气供应量,夏冬季用气高峰时达到70%以上,是上海当之无愧的主力气源。
在这里,有一群人,他们无惧严寒酷暑,每天奔走在广袤的天然气接收站内,为市区输送安全、稳定的天然气。近日,劳动报记者来到上海LNG公司,走近天然气“落沪”背后的火热一线岗位。
在湿度100%的空气里“蒸桑拿”
驱车驶下东海大桥,一眼就能看到上海LNG的标志性“建筑”——5个用于储存天然气的储罐,这些储罐储存着千家万户所需的天然气,也是上海LNG每日都必须确保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之一。
下午两点,正是一天最为炎热的时刻,公司运行操作班D班的顾烨盛和唐敏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激光测爆仪、防爆对讲机……一一检查完毕,他们即将开始长达一小时的巡检。D班班组长俞晖告诉记者,巡检每两小时一次,雷打不动,涉及储气罐、码头、气化设施现场等处,重点关注设备运行状况。
洋山岛距离陆地三十多公里、距离市中心一百多公里,尽管气温比市区略低,但走在湿度高达100%的空气里,体感并不好受:出于安全考虑,每个人都要身穿长袖长裤,佩戴手套、头盔,才走短短几分钟,就已汗流浃背,不亚于蒸桑拿,更别提在阳光下巡检一个小时。“要巡检的区域很大,所以设备和设备之间都有代步车,但是检查设备时必须要‘脚踏实地’。”俞晖告诉记者,虽然现场也有远程监控设备,但和现场的仪表“内外结合”,才能真正确保安全。
据了解,目前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正进入储罐主体工程准备阶段,该项目计划2025年建成4个储罐及其配套设施、码头工程、输气管道工程,后续再逐步建设6座储罐及相应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与现有上海LNG项目共同承担上海市天然气的保障供应、调峰和应急储备的主要任务,届时,巡检的任务将更重了。
用-160℃的冷静战胜高温
在高达14层楼高的储罐顶,顾烨盛和唐敏走在毫无遮挡的烈日下,他们时而观察设备,时而用防爆检测仪等设备测试。顾烨盛告诉记者,巡检工作看似寻常,实则大有门道,归纳为“看、听、摸、查、比”五字秘诀。
“天然气如果泄露会气化,看就是看是否有白雾,听是听设备的声音,摸是感受设备的振动和温度是否异常,查是借助激光防爆仪等设备检查,而比则需要一定的经验,是综合前四项,对比巡检时和正常运行的状态。”顾烨盛坦言,虽然短短五字,却需大量实践。
随着二人的脚步,记者来到海边码头,在这里,操作班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一旦有LNG船到岸,就需要尽快登船,将船上运输的LNG“卸货”。当低温的LNG遇上高温天,“冰与火之歌”就这样在“能源岛”上演。
“天然气运输和储存都是在-160℃的低温条件下,手套等防护更不可少,随着高温季节到来,对天然气的接收速度有更高要求。”俞晖说,夏季高峰,船期安排更加紧密,即使是中午,只要有船到码头,就要尽快登船作业,在甲板上暴晒4、5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但是,越是高温,越需要冷静作业。”
其实,酷暑只是运行操作班职工的一项“附属”考验,最大的考验始终不变——安全。近年来,上海LNG公司工会非常注重做好职工劳动保护和防暑降温工作,从传统的绿豆汤到堪称“黑科技”的“冰背心”,“一切都是为了减轻职工作业负担,确保天然气安全、稳定地供应。”
“闷”在设备里忙维修
如果说巡检还能在走动中感受到一丝海风,设备维修部则是另一番景象。
距离码头稍远的海水泵区域,“上海工匠”、设备部机械维修班班长邵良正紧张地盯着海水泵的维修现场。海水泵是将-160℃的LNG转化为常温常压天然气的重要设备,每运行8000小时就要进行周期性维护,当天已进入关键的推力轴承安装环节,位于泵内C位的,正是邵良的徒弟小蒋。
记者在现场看到,围绕着一节露出地面的海水泵,4名工人在外,2名工人蜷缩在金属制成的泵内,正紧张忙碌着。每个人除了常规的防护外,还佩戴了面罩。“戴面罩确实更热,但是如果不戴,很容易就晒伤、蜕皮。”邵良坦言,这些防晒技巧,都是被晒出的经验。
“这个泵平时是一节一节在海底的,现在周期性维护,我们都要解体检查,最后再回到现场重装,每安装一节,就置入(海底)一节。”邵良告诉记者,重装对天气有较高要求,要排除刮风下雨天,因此,黄梅天刚过,海水泵的检修就提上了日程。
过去,每次设备维护时,邵良都是那个在里面的人。近几年,随着徒弟慢慢成长,他慢慢把担子交给了年轻人,但他还是习惯在现场。他说,自己从19岁就在检修一线岗位,对于火热的现场早已习惯了,“检修的工作要做好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要有责任心。”
“其实,一年365天,除了极端天气,我们每天都在室外,没有哪天是不辛苦的。”回忆起在“能源岛”的点滴,无论是俞晖,还是邵良,都已对夏季的高温习以为常,倒是大风天气让他们更“头疼”一些,“岛上风大,人在现场走路都是顶着风在走。”
“上海一天都不能停气,冬夏更是如此,我们必须坚守在岛上。”
一年365天,俞晖、邵良、顾烨盛、唐敏们始终奔走在“能源岛”上。
只要他们还在坚守,风从海上来,气也从海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