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工人陆续登高作业。
今年申城的高温比往年都要来得早些,天气多日“高烧”不退。连日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5号码头,目前世界最大级别集装箱船24100TEU上一片火热,造船工人们纷纷冒着酷暑加紧作业,以确保7月25日顺利交船。
高空中,不时吹来的潮湿的海风,是唯一的降温措施。
作业环境高温高湿
带上船的冰水被晒成热水
7月13日上午,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高挂,记者登上了这艘巨轮的甲板。甲板上,红色集装箱导槽架子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头。模块部甲一作业区班组长王须成正带领他的班组成员,在架子上安装集装箱绑扎件。他们所安装的扭锁、固定杆等集装箱绑扎件,确保了未来船上一排排五六层楼高的集装箱堆垛能够在风浪中岿然不动。
在甲板上作业,最直接的体感就是热。头顶骄阳,江面上蒸发的水蒸气形成高湿环境,脚下是发烫的钢板,作业环境如同宋代诗人陆游在《苦热》中写道的那样:“坐觉蒸炊釜甑中”。此外,安装绑扎件属于高空、高温、高湿、高危的“四高”作业,作业人员除了要严格按照规定穿着长袖长裤、带钢板的厚底鞋,佩戴好安全帽,戴上厚手套外,还要系好安全带。王须成说,由于外套比较粗糙,里面还得再穿一件吸汗的棉质内衣。
工人在攀爬狭窄的爬梯,准备登高作业。
集装箱导槽架一共有五层,全副武装的王须成不到一分钟就能攀上顶层。此时室外温度已经飙上了35摄氏度。导槽架在经过太阳炙烤后,温度至少达到了六七十摄氏度,即使戴着手套,也能感受到钢板滚烫的温度。记者发现,工人们仅仅是爬上来这一会儿的功夫,他们的额头上就挂满了汗珠,工作服也被汗水浸湿。“每天工作就像蒸桑拿,至少要喝好几升水。早上带来的冰水,放在甲板上不一会儿就晒化了,变成了热水。”
记者粗略估计,加上船体的高度,导槽架顶端距离地面有五六十米。凭栏而立,耳边不时传来呼呼的风声。“大家一开始上来都会有点恐高。”王须成说,“克服恐高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慢慢适应。今天在第一层工作,过几天适应了再上第二层,循序渐进。”自2007年进入中国船舶江南造船工作以来,王须成干过铁舾、分段等多个工种,最后却选择了这个“离太阳最近”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也说不上什么理由,我很喜欢这个能够俯瞰‘滚滚长江东入海’的工作。特别是夜幕降临之时,只要能见度高,就能在‘海上看上海’,欣赏江对岸华灯初上的美景。”
工人在调整绑扎件角度。
几十斤重的绑扎件拿起次数超160次
再苦再累只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生活
王须成班组共有10名成员,其中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妻,来自湖北襄阳的25岁姑娘施俊琪和她的丈夫张少龙,今年也是他们入职中国船舶江南造船后迎来的第一个高温。“原先我们在老家做点小买卖,生意一直不是很稳定。宝宝出生后,家里要用钱的地方更多了,我们就想着找一份稳定一些的工作。”施俊琪说,经老乡介绍,他们一起来到江南造船成为了一名绑扎工。
按照分工,张少龙和其他工友在导槽架上安装绑扎件,施俊琪负责在甲板上监护,为他们的安全保驾护航。导槽架上,一层层仅容一人通过的作业台宛如一个五线谱,张少龙和工友们分散在各个平台作业,如同散落在乐谱上的“音符”。“这些像回形针一样的银白色杆子就是绑扎件,每一根绑扎件的重量至少都有三四十斤,我们要将它们一根根精准插进卡槽,并且调整好长度和角度,固定在如同门把手一般的钩子里。”张少龙一边拧紧绑扎件,一边对记者说,他们五人一组,一个人一天要负责160件绑扎件的安装工作。可事实上,他和工友们一天中绑扎件的拿起次数,远远超过160次。“绑扎件都是成捆吊装至顶层平台,再通过上下相通的孔洞,由人工一层层接力传送下去。一天下来,天热根本算不上什么,手臂酸痛才是真正让人难受的。”
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工作,工人的脸上挂满汗珠。
临近中午,班组成员陆续完成上午的作业,顺着梯子麻利地下到甲板,聚拢在导槽架旁形成的狭小细长的荫蔽处休息。休息期间,张少龙和施俊琪这对夫妻搭档,总能引起班组其他成员的羡慕。只见张少龙脚刚落到甲板,施俊琪就快步走上前去,从口袋里掏出用来遮阳的面罩,擦拭丈夫脸上浓密的汗珠,并顺势递上了一瓶矿泉水。张少龙接过矿泉水,面朝大海,五六秒便喝完了一瓶水。“哎哟,你这弄得我都有些想家了!”来自江苏徐州的“老陈”陈洪中,独自一人来到上海打拼,看着这对恩爱的90后小夫妻,不免有些感叹。
外出打拼赚钱,想家永远是绕不去的话题。张少龙和施俊琪离家时,孩子刚刚2岁,只能托付给奶奶帮忙照看。每天晚上下班后,夫妻俩都会第一时间给家里打一个微信电话,看看孩子长高了没有,听听孩子又学会了哪句话,以及督促孩子改掉吃手的坏习惯。“我们马上就要放高温假了,准备买上孩子喜欢的玩具,回老家多陪孩子几天。”施俊琪说。
其实,来江南造船之前,张少龙和施俊琪夫妻二人也曾考虑过带着孩子一起上班。“上海消费水平比老家高,上班时间孩子又没人带。再加上我们现在都没有上海户口,将来孩子上学也是个问题。”夫妻俩表示,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忍痛将孩子留在老家,请家里长辈帮忙带孩子。
位于食堂的高温休息点(受访者供图)。
企业开展劳务用工模式重塑
工人收入稳步提升,人文关怀更贴心
在工友们眼中,与高温最配的是冰爽的“酸梅汤”。休息间隙,一杯酸梅汤下肚,别提有多惬意。因为这一杯酸梅汤,老陈甚至把自己的微信名也改了,叫做“酸酸甜甜就是我”,足以见得酸梅汤在他们心中难以撼动的地位。
据记者了解,江南造船自2022年启动劳务用工模式重塑以来,人文关怀举措正变得越来越贴心。今年,除了采取“做两头、歇中间”避开高温作业,以及食堂增配绿豆汤、党政工赴一线“送清凉”外,公司办公室、工会工作部和总务部组成的工作组按就近、共享以及区域化管理原则,在厂区内设置了23处高温休息点(食堂16处、楼宇7处),高温休息点内均安装有空调或吊扇,门口设置了大麦茶饮等,部分楼宇休息点还配有床铺,23处休息点总计可同时容纳近13000名员工午间小憩。
与此同时,劳务用工模式重塑有效提高了一线员工收入,推进了劳动效率提升。改革后,劳务员工管控模式不再“以包代管”,员工收入与效率挂钩,实施固定与浮动收入结合,从此,效率提升与员工收入成正比,干多干少变得“不一样”,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
此外,近年来,江南造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为员工接受本科、硕士等继续教育及员工子女争取优质学校入学名额提供了便利。每逢暑假,江南造船工会和团委还会联合举办“爱心学习”,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带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