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丨一顶假发包含21套工序,百年永青假发店做着一门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手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3-08-09 18:01

摘要: 马熙雯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一手艺,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

位于豫园内的永青假发店,如若是第一次前去,并不好找。在旧校场路琳琅满目的百货业态中,找到一块位于一楼的招牌,然后往上通过一家国产服装品牌的旗舰店,直抵三楼才能找到。对于这么一个不怎么好的市口,永青假发店的经理,上海市劳模马熙雯对记者说,曾经他们也考虑过是否把店面放在一楼沿街。“但对一些客人来说,我们也考虑到他们的隐私问题,一些老客户其实我们也一直保持着联系。”而在这家百年老店的背后,作为永青假发的第八代传人,上海非遗传承人,马熙雯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一手艺,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足足21道工序

钩发上丝让人“迷了双眼”


1994年,马熙雯就来到了永青假发,当时还是个小姑娘的她并不明白这门手艺有何特殊。初来店里,有的顾客有瘌痢头、秃头,还有烧伤病患,看着怪吓人的,马熙雯曾有过抵触。但在店里老师傅日复一日展现出他们的手艺时,马熙雯被吸引住了。说起假发的制作过程,马熙雯已是滚瓜烂熟。21道工序从开料、整毛、磅发、排发、截发、洗水,到插发、卷发、烘发、刘海压坑、高车等,直至头皮制作、网帽制作、梳理、质检、做发型,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的“褚元兴梳篦店”开始,这套技艺已经历经八代传人,马熙雯也成为了第八代的传承人。


在永青假发,有着目前上海假发店中几乎唯一一个可以现场剪烫以及保养订制的店家。这也是马熙雯为之骄傲的地方,她的徒弟郑文博现场拿出一顶“毛坯房”,向记者展示修剪、打薄、定型的过程。和普通的理发不同,假发的材质大多是混合发,有真发和假发的融合,在头发的软硬度和烫发的温度上都完全不同。马熙雯告诉记者,烫发的温度要保持在120度至160度之间,但普通的真发可以在200度左右,所以他们在制作中更要小心翼翼。


在经过约半小时的修剪烫发后,一顶有着翻翘造型的假发完成了,马熙雯透露,每位来店的客人都可以提出他们希望的发型,“我们找出适合客户头型的发套,然后按照他们的要求现场定制,有时候接待一个客户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此外,有一些老年客户的要求则更为费时费力。郑文博表示,一些老年客户希望在发套上加一些白发,这样更自然,更接近他们的年龄特征。这就又牵涉到一门手艺,钩发。

(郑文博现场演示钩发)


郑文博在现场演示,要把不到一毫米一根的银色发丝用钩针打上两边结,钩在头套的发眼上,要顺着发线,不能钩反,也不能疏密不均。郑文博一挑一穿一钩,马上拉紧,一根白发便牢牢地固定在了发套上。而根据个人的要求,钩发的数量也分多少,像是一些老年客户,希望有那种夹杂均匀分布的效果,这样一针一针地去钩发,按照需求订制,时间就要接近一周。


一旁的马熙雯也感慨,钩发这个手艺活确实让人看迷了眼,自己目前年纪也上去了,对于这些极为精细的手艺活,也只能依靠年轻人来完成。

(翻翘定制后的前后对比)


不会被机器替代的手艺

技艺传承也让人伤脑筋


受访时,马熙雯表示,假发工艺在这些年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发套、发丝的材质都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善。她承认,随着国外品牌的大举进军,明星的带货等,国外品牌确实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欢迎。但马熙雯强调,永青假发的优势,也是她引以为傲的地方,就是服务,细致和贴心的服务,才能留住顾客。


在和记者聊天过程中,不断有客户进店,他们都能认出马熙雯,都像老熟人一样和她打招呼。一位老太太坐在位子上,拿下发套,摸了摸自己的头有些开心地说:“马老师,您看,这个月头发长出来不少。”马熙雯也热情地回应着,询问其假发是否需要保养和修剪。马熙雯对记者说:“其实一些客户来到这里,心里一开始是挺难受的,因为病痛,因为意外,他们需要佩戴假发。”不过,随着服务的深入,彼此的交流,加上合适的假发佩戴后对人整体的提升,很多客户都有一种焕发新生的感觉。“美丽从头开始。”这是马熙雯一直以来秉持的服务理念。


作为马熙雯口中的一项不会被机器取代的技艺,这门手艺如何传承也是一种以来让她焦虑的事情。“2017年,我有一位带了很多年的得意门生,因为工资收入等现实原因,辞职去了别处。2017年,4000多元的工资,掌握了一门手艺却得到不相等的回报。他心里是有委屈的。”马熙雯透露,其实这位徒弟,手艺人品都不错,”每年过年都会来店里看我,给我拜年,离开之后每一年都是如此。但当时现实的遭遇,让他做出了其他的选择。

如今,马熙雯带着三十出头的郑文博,希望能够为永青假发延续新生命。“他们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升,赶上了好时候,小郑头脑好,学得快,也愿意坚守。”马熙雯如此说道。


牢记父亲马桂宁的教导

手上要有自己的绝活


马熙雯的父亲,是知名的全国劳模,原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呢绒柜营业员马桂宁,他曾接待过邓小平。父亲的工作,父亲的教导,对于马熙雯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有时我态度真的已经很好了,客人还是不买呢?”马熙雯曾经向父亲请教这个问题,父亲当时的回答让年轻的马熙雯一时半会无法理解,“你要学会观察、判断、琢磨。”父亲说得很玄乎。但那么多年过去了,马熙雯对记者表示,父亲的观察、判断、琢磨深深地融入到了她工作的每一天里。


面对四岁的白血病患儿对于假发内的网罩喊不舒服,随后进行更换了头套材料;在设计假发时,创新加入了最新的蒸汽烫、离子烫等,马熙雯都希望能让苦恼人欢笑、爱美者添彩。


(马熙雯和父亲马桂宁)


父亲马桂宁曾经有着一手“一看准”,不用尺的绝活,而如今马熙雯在看到顾客使用的发套时,也能一眼准,“我用手一撑,就能知道头套尺寸,不会有误差。”


语言是简单的,说出来给人听的道理也就这点,马熙雯说:“父亲老马践行了一辈子。现在,应该是她接过父亲的职业精神了。”

摄 影:展翔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第十五期上海职工直播课堂走进松江...

把匠心的种子播撒在小朋友心中,奉...

现场反响丨上海工匠姚启明:在智慧...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