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能工巧匠以“比武”的方式展现了6种乡村传统手艺的独特魅力。金山区枫泾镇的金山农民画家陈惠方斩获农民画赛项三等奖。陈惠方出生在三代农民画世家,30多年来,她共创作农民画作品400多幅,获金山工匠提名奖。
三代农民画世家
陈惠方的父亲陈富林是金山第一代农民画作者,姐姐陈修、母亲王美英和90多岁的老奶奶钱引珍,人人都会作画。
陈惠方和姐姐对农民画的喜爱,源于父亲的影响和引导。“当时,父母白天都要务农,姐姐和我就翻出父亲的画,拿着父亲的颜料和画笔开心地临摹,一画就是一整天。”虽说当时只是好玩,但因为画好的画都会被父亲仔细端详、贴到墙上,两姐妹很受鼓舞,越来越喜欢画画。陈惠方读书时学的是园林专业,后分配到企业管理绿化工作。这是一个“铁饭碗”,家人也看重这样的稳定,只有父亲陈富林说:“我支持和尊重你的任何选择。”
正因为父亲的鼓励,1990年,陈惠方辞职全身心投入农民画创作。她的农民画作品《洗头发》首次参赛,就获得了“中国农村巾帼书画展”优秀奖,并被“中国农村巾帼书画展”收藏。多年来,作为职业农民画家,陈惠方共创作作品400多幅,其中20多幅作品在全国及省市级画展中获奖。
“农民画的根在乡村”
金山农民画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成流派,将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壁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在绘画中,以其色彩的强烈对比和质朴的艺术风格深受大众喜爱。
“父辈的年代,画画是他们务农之外的重要休闲方式之一。父亲常说,干了一天农活很累,坐下来画幅画身心轻松。”在陈惠方看来,金山农民画的根在乡村,其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是农民耕种之余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农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金山农民画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当代农民画更多的是一种符号、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表现农民的生活,也不仅是农民在创作。”陈惠方说,创作中最难的是构思画面内容,这有赖于画家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通过农民画展现他们自己的生活。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农民画的发展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越来越多的金山农民画家尝试将画作“变身”文创产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
“以往只有喜欢农民画的人会来我们这里,如今通过文创产品,更多年轻人开始喜欢和了解农民画。”陈惠方通过将画作结合到丝巾、茶罐、优盘等产品外包装上,让喜爱农民画的消费者有了更多欣赏和收藏的选择。
2008年至今,陈惠方连续14年为中洪村青少年暑期农民画培训进行义务辅导,来学画的孩子从一开始的20多人,增加到近几年的100多人。此外,她应邀为奉贤区实验中学开展农民画拓展课辅导。至今,陈惠方累计授课的学生达1.5万余人次。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幸福,能把爱好作为一辈子的事业。我们家是一个农民画世家,这是小家庭的传承,而能让金山农民画走出金山,这样的传承让我觉得更有意义。”陈惠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