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o”,一个前两年开始流行的网络语言,具备“丧”“忧郁”“伤感”等多重含义,也成了很多职场人士的工作状态。
职场人士的心理状态引起了工会组织的注意,工会组织作为桥梁纽带,舒缓压力、化解心事、解开心病成为其开展心理服务的主要方向。调查发现,各级工会针对职工群体,开展的各类心理服务各有特点,24小时畅通热线、EAP(员工心理管理)服务构建“心灵港湾”,同时心理服务还延伸到了线下,未来将落成心理工作室为职工服务。
职场人心理咨询增多
问题多聚焦职业发展
今年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各大社交媒体上关于心理健康的硬软文铺天盖地,很多网友以“今天是世界神经病日”自嘲。近年来,社会群体对心理健康越发重视,对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手段接受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心累”“emo”“压力大到崩溃”也成了职场心理状态的常见词,心理健康也成为众多职工的困扰。这两年,职工都有哪些心理困扰?又该如何去排解?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徐家汇街道心理咨询行业工会主席徐斌。
今年6月末,上海市首家心理咨询行业联合工会正式成立,工会主席徐斌是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近年来,她与团队致力于为各大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服务,常常进入企业开设心理咨询。
“我们明显能感受到行业的变化,以前企业和我们合作,我们到了公司里面,支起了心理咨询的牌子,但就是没有人来,很多职工在心理咨询这方面有一些病耻感,对心理学非常抗拒。”前不久,徐斌刚结束了一场公益服务进企业的活动,心理咨询的小摊位格外受到职工欢迎,“来咨询的人各种类型都有,从刚进公司的应届生到在公司十几二十年的元老都有。”
在过去,愿意走到心理咨询室的职工带来的问题多以亲子问题为主,“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家庭问题的外化,有些职工的家庭角色始终留在公司里。”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亲子关系为什么越来越僵都是徐斌那时候最常听到的。近几年,职工对自我关怀的投入明显增加,“一方面是压力引发的焦虑,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引发的低落情绪,另一方面就是自我探索和职业规划,很多职工一开始进公司的时候有着相对清晰的职业规划,但过了三五年,他们会渐渐产生困惑。”
困扰也会随着社会热点产生改变,今年,人工智能一度引发讨论热潮,这一波浪潮也推到了职工的心里,成了一道坎,“ChatGpt出来以后,来咨询的很多职工因看到网络自媒体一篇关于‘ChatGpt后会消失的工作’而格外焦虑,他们会想,自己的工作未来是否有被取代的风险,是不是可能面临裁员。”徐斌说,今年的一些心理咨询中,关于这类职业发展的问题明显增多了。
劳模先进也有咨询需求
工会干部要上心理培训课
非公企业的职工迷茫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体制内的职工渴望实现自我成长、做好职业规划,高科技企业的职工往往已经提前了解过心理咨询的方方面面,会直接学习正念课程等。为各大企业开展服务多年,徐斌与她的咨询师团队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与职工有着不一样的困扰,“之前还有一位劳模先进也来找我们的咨询师,没想到让他感到焦虑的是自己女儿的婚姻问题。”
服务企业这么多年,职工咨询内容有了变化,企业的态度也产生了转变。感受到经过心理咨询后,职工工作状态有了改变,不少企业开始主动预约下一年的心理服务,一些企业会要求所有中层以上领导参加心理课程,甚至架设直播设备要求全国各地的分公司HR参加收看,如何疏导职工心事、与职工更有效的沟通成了企业高层要学习的重要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工会组织开始培养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工会本就承担着桥梁纽带作用,工会干部要会沟通、能说话,在公司与职工之间直接架起桥梁,他们对心理知识的了解让沟通工作更进一步。徐斌告诉记者,为工会干部设置的心理培训课程中,往往包括学习沟通、心理调节、模拟演练等,“工会干部学得很快,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和人打交道。”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进步,除了基础的心理咨询外,心理治疗的方法也更多元、更科学。徐家汇街道开展亲子家庭日、心理学应用到相亲交友活动中、企业内开展心理赋能课程、企业购买的心理咨询服务覆盖到职工及其家属……这些有趣的活动越来越广泛,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职工参与其中。
心理咨询机构门口
专业心理工作者入驻
24小时服务专线受欢迎
针对职工职场压力和情绪管理,工会也关注到了职工的“心”需求,心理热线、心理阵地等各项服务层出不穷,随着工会阵地的广泛建设覆盖,心理服务也为职工带来了更为便捷和贴心的关心与支持。
小张是宝山区一所小学的英语老师。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张老师爱岗敬业、自信干练。但鲜为人知的是,生活中的小张正焦头烂额,与男友的分分合合,令她疲惫不堪,对未来感到迷茫。一次,因为一个微小的分歧,小张与男友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次,她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拨通了宝山区教职工心理服务专线。热线员的温柔和耐心,使小张的心情逐渐平静。她说:“每次我们争吵,我都会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但每次都重复这样的局面,我不知道怎么办了。”热线员听完小张的经历后,和她分享了如何从情感关系中找到平衡,如何看待和处理双方的分歧,并提醒她学会为自己的幸福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维持一段关系而牺牲自己的感受。小张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谢谢你,我需要一些时间让自己想清楚。”结束通话后,小张感到轻松了很多,她决定首先修复自己的内心,再考虑与男友的未来。
在大众的心目中,教育工作者往往自带全能型光环。“但老师们其实是一个个普通的人,也会有许多职业和生活上的压力与挑战,负面情绪需要一个出口去排解。”区教育工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而为宝山一万余名教职工群体开通专属心理热线,正是区教育工会构建心理服务系统的一项重要举措。7×24小时的服务热线开通一年以来,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已为一百多位教职工进行了电话心理咨询,为经历各种人生挑战的一线从教者给予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关爱。
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群高“韧性”的从教者。在宝山,区教育工会织密职工心理关爱网络,从开通一门心理热线,到自制关爱读本,从开发系列微课,到送课进校园,教职工手上的心理自助“工具包”已越来越丰富。
各级工会在行动
化解心事各有妙方
从线上到线下,心理服务的工会阵地在扩大。日前,上海电信宣布,在其300余家营业厅设立“爱心翼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纳凉、热饭、充电等如家一般的服务,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片刻的温馨与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爱心翼站”还全新推出心理服务,针对户外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每周二的“幸福课堂”将开辟心理专栏,由“上海幸福”心理导师团队带来关于心理保健、家庭经营、亲子育儿等内容的心理讲座;与此同时,户外工作者们还可通过扫描设立在站点的“幸福课堂”席卡二维码,随时随地观看微课视频,获取心理支持和自助建议。
无独有偶,此次采访中,某区一街道总工会副主席告诉记者,他和同事正筹备在域内一园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内设立公益型心理工作室,“在职场中,不仅是工资待遇和福利重要,员工的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精神愉悦的员工,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据了解,心理工作室将每周为园区内的职工提供一天的免费心理咨询。此外,工作室还计划每月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帮助职工了解和预防各类心理问题,提升大家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事实上,在这位副主席看来,工会的一切都是围绕“人”而展开,“作为工会工作者,我们首先需要多储备些心理学知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懂职工,各项关心关爱的工作也能做得更实。”在该心理工作室的筹备方案里,首期的团课内容就是特为园区企业的工会主席而设计的——如何与员工开展一场非暴力沟通。一切都从摸索与尝试开始。“希望通过这样的服务,能为员工打造一个更加温馨、关心与支持的工作环境,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