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上海港宝钢全天候成品码头,这些上海市知名的港口码头工程都是中交三航局二公司项目经理陈红兵曾经的战场。
自参加工作起,陈红兵在一个个项目上工作了35个春秋,有荣誉、有团队,却依然常年扎根在一线,他说:“施工进度要在一线掌握,困难问题要在一线解决,政策措施要在一线落实!”陈红兵是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主义者”,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一分钟也不耽搁,扎实落地更要保持科技创新,他的这款工作风格在项目上人称“四高”,即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率。
在多个重大工程项目里屡屡立功,陈红兵先后获评了上海市重点工程立功竞赛记功个人、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2015年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他所参建的项目曾荣获中交优质工程奖、上海市白玉兰奖、上海市优质结构金奖、全国平安工地示范创建项目、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荣誉。
陈红兵所率团队
迎难而上带出创新工作室
2020年4月,以陈红兵名字命名的港航项目管理创新工作室揭牌成立,这也是这一年,二公司承建了上海在建重点项目工程。“这在当时,是三航局重大工程。”重担扛肩,陈红兵有干劲更有想法,干好工程必须把“创新工作室”的创新跟上,重大工程从项目建设伊始就引入BIM技术进行施工阶段信息模型应用管理。陈红兵带领劳模工作室的BIM科学管理小组,通过购买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实现了施工阶段覆盖施工准备、质量控制、进度管理、沉浸式技术交底、全方位安全管控及构筑物变形监测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手段。
工程建设中,码头设置了用于车辆滚装的登陆钢吊桥,“以前,钢吊桥都是门架式的,现在为了满足工程要求,我们就想调整为水下钢立柱反向支撑的受力体系,水下安装搁置梁将钢吊桥的荷载传递到钢管桩上。”新的技术要求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多困难,但难不倒陈红兵,他找到同济大学机电领域的教授共同参与工程施工,通过3D建模和多次会议讨论,不断调整桥体设计方案,终于完成了钢吊桥的深化设计图纸。
创新工程让抹灰也有机器人
创新不止步,在某工程一项建筑抹灰的工作中,陈红兵带着团队应用上了智能抹灰机器人,在团队数据采集后,应用到码头工程上的机器人能移动、可抹灰,还能根据墙体凹凸情况自适应供料的控制能力,人工智能也和传统工程接上了轨。
这些实践中得出的科技经验得以荟萃,由工作室成员联合发明的“一种码头登陆墩台搁置梁”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工作室的创新付出也被肯定,2022年,陈红兵港航项目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陈红兵港航项目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
陈红兵表示,他将带领工作室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潜心研究,着眼细节,以精益求精的执着、以排除万难的决心,大力提升施工管理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