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29岁的胡多会从安徽老家奔赴上海,成为了徐汇城投集团下属徐汇环卫公司徐家汇女子清道班路段长的一员。与当时行业内大部分的环卫工人不同,年轻、瘦弱、看上去吃不起苦的胡多会并不被看好,凭着一股蛮劲、一阵冲劲,十年后,胡多会被评为上海市劳模荣誉称号,对徐家汇从陌生到熟悉,她依然奋战在环卫一线。
接过母亲的扫把
走进梧桐树下的上海
初次萌发出去打拼的念头,胡多会的首选就是徐家汇女子清道班,原因无他,只因母亲曾在这里工作,十年“扫地僧”,直到在清扫工人的岗位上退休。
家人支持、母亲鼓励,放下了孩子,胡多会只身赴上海。徐家汇女子清道班主要负责清扫徐家汇商圈周边的路段,这里是整个徐汇的商业中心,大型商场、高端商务楼、徐汇中学、国妇婴等交纵于此,她对这里很熟悉,母亲任清扫工时,每个寒暑假她常来此探望,她对这里也很陌生,中心城区日新月异,马路沿街都已不是当年的风景。
“2013年12月12日,是我上班第一天”,10年过去了,这一天依然在胡多会的脑海中留着深刻印象。深秋初冬,徐家汇景观道上的梧桐叶打得胡多会措手不及,落叶纷纷,连绵小雨,都让清扫难度不断加大,忙活了一天,手上磨出两个水泡,累趴下的胡多会坦言,上班第一天确实颠覆了她对清扫工作的认知。
当时,“人瘦瘦小小、手白白嫩嫩”的初印象让女子清道班班长李静也不期待胡多会能留下来。谁也没想到,这份工作,胡多会已坚持了十年。采访时又值梧桐落叶季,细雨绵绵的阴雨天气也如同刚入职的那一天,“梧桐树的叶片大、易吸水,雨天的垃圾又要比平常多,下雨时用的扫把应该更加软一些,才能把落叶扫起来”,再谈工作,如今的胡多会能够侃侃而谈她的经验。
很多回,雨水曾打得她睁不开眼睛,但谈起这些苦涩,胡多会总是淡淡一笑并不在意,“这种天气冷当然是冷的,但是回了道班房就暖和了。”胡多会说,“公司工会对我们特别关心,一到冬天道班房的姜茶就煮起来了,暖宝宝也发了, 三八妇女节、中秋、国庆、春节等还会组织各种活动,今年集团还给我们定制了冲锋衣,里面有内胆,特别暖和。”
工作中的胡多会
假期时最忙碌
徐家汇的“路路通”
从港汇广场到国妇婴,华山路这区区数百米的道路,医院、写字楼、大型商超、车站齐聚,日均人流量居高不下,每逢假期,这里更是游人如织,这里的环卫工人也与其他生活路段的工人不同,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保洁任务。
五一、国庆乃至春节,这些节假日里,徐家汇女子清道班往往很忙,人流量越大、工作量越重,胡多会习惯了这样的忙碌,并总是第一个响应岗位需求。特别是创建文明城区、进博会保障的关键时刻,她从不缺席。今年过年,胡多会也不准备回家,儿子大了理解妈妈、母亲理解环卫工作的难处、丈夫也在上海打拼,让胡多会能够安心节日上岗。
值得一提的是,徐家汇地铁站通联着二十多个出口,工作十年,这片区域已经在胡多会的脑海里构成了一片3D地图,成了名副其实的“路路通”,游客只要说出几号口,胡多会就能规划一条走过去的最佳路线。
垃圾分类从头学
打造精品道路
近年来,环卫事业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垃圾分类走入千家万户,高标准保洁焕新整座城市,保洁工具更新换代走上数字化,胡多会学历不高,为了跟上节奏,她笨鸟先飞——
学习垃圾分类条例和分类标准时,她反复抄写反复背,哪怕是前背十条后忘五条,她也没轻言放弃,她说“垃圾分类我先行,这是我的责任”。自学好之后,她又开动脑筋,以手绘板报、实物讲解、实地问答等浸润式的分享方式,提升了组员分类意识和能力。
试点精细化保洁区域时,她细心观察、仔细琢磨,针对商圈保洁痛点和难点,她向班长提出“链式保洁作业”理念。在公司制定“精细化保洁方案”、采购“手推车”时,她第一时间将手推车必须装载扫帚、拖把、火钳、垃圾桶等工具意见反馈给班长和公司,助力加快方案落地。
胡多会“飞”得早,十年来,她的一路也“飞”得很稳。她的语速快了、声音大了,手糙了、人黑了,十年青春奉献在了环卫一线,未来继续跟着环卫事业一起飞,她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