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高云(右)在阳台向年轻员工介绍扬子饭店的历史。
昨天,电视剧《繁花》迎来大结局。连日来,电视剧所呈现的老上海“腔调”与窸窣家常,唤醒了属于上海人的童年记忆,更带火了一众沪上老牌饭店。
然而,在上海,其实有着更多《繁花》里没有出现的故事,却是这座城市更深的记忆。比如,与“闹忙”的黄河路相距不到500米,汉口路740号,90岁的上海扬子饭店,经过3个多月的保护性修缮后,日前展露出了“新颜值”,饭店老员工的回忆更是绵长。
扬子饭店富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外立面。
“先有扬子饭店,后有黄河路”
1934年,由中国建筑设计师李蟠设计并建成的扬子饭店,位于汉口路与云南路路口,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流熙攘。20世纪90年代,上海开发开放的号角吹响,带来的市场机遇让人心潮澎湃。大量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商人,如同《繁花》里闯荡上海滩的“范总”一样涌入上海做生意,宾馆饭店行业也随之兴起。
如今已是扬子饭店办公室主任的高云,1989年进入饭店时还是大堂吧的一名服务员。从业至今,他成为了那段“繁花”年代的见证人。“格辰光(那时候)成为一名服务员伐要太嗲(非常赞)哦!”他回忆道,“饭店在我入职时发了一套培罗蒙定做的工服,那时候刚改革开放,大家手里都没什么钞票,我穿上后下了班都舍不得脱。”
扬子饭店缀满红花的露台是其特色。站在阳台上,可望见东方明珠塔。
当时,九江路是上海远近闻名的“服装街”。与之一街之隔的扬子饭店,自然成了全国各地老板客商谈生意的不二之选,饭店不但推出了长包房,还顺势与厦门一家公司合作开出了一家海鲜馆。
“那个年代,包一个房间就可以注册一家公司,许多外地来商人就像电视剧里‘宝总’一样,包了饭店一间房间作为公司的‘根据地’。”高云笑称,90年代的扬子饭店,凭借背靠人民广场和华侨商店(现七重天宾馆)的绝佳地理优势,聚集了一波热衷炒股票、炒外汇的商人。“每天这些商人就会来饭店点一杯下午茶,边喝边聊‘交换情报’。”高云表示,当时扬子饭店从白天到晚上,“闹忙”得不得了,而此时的美食街,还尚未从乍浦路转移到黄河路,可以说是“先有扬子饭店,后有黄河路”。
扬子饭店随处可见的“玫瑰”元素。当年,“银嗓子”姚莉曾在此唱红《玫瑰玫瑰我爱你》。
恢复建筑本来之美
扬子饭店曾是经典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的走红之地,许多当时的乐坛巨星都曾在扬子饭店献唱。此次保护性修缮,在尽可能保持扬子饭店外观历史风貌的同时,于饭店内部空间大量融入了现代年轻元素,做足“玫瑰”文章。
记者在现场看到,饭店通体米灰色的墙壁、明朗的装饰线条,以及缀满红花的阳台,吸引了市民游客随《繁花》在此打卡拍照,感受老上海海派风情。
扬子饭店修葺一新的大堂。原先这一位置是扬子舞厅所在地,该舞厅的舞池曾被称为“弹簧舞池”,歌星姚莉曾在此常驻演唱。
饭店的新潮年轻的元素,从进门开始就扑面而来。从弧形红色雨棚推门步入酒店,剧场般的红色帷幕让人仿佛穿越进摩登都市电影剧情;过道两侧,摆放了若干黑色的木制展架,展架上方,是一张泛黄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曲谱,和一支斜放着的、开得正艳的玫瑰。除此之外,每层楼的转角过道,也成了“行走的博物馆”,展示众多饭店从古玩市场淘来的海派老物件。“这次修缮,我们拆除了大堂里后期搭建的楼梯,恢复建筑原本美貌,将穹顶富有装饰艺术的彩绘玻璃完整地展露给每一位顾客,让他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海派风情。”高云告诉记者。
梁翊向记者介绍扬子饭店所处方位。从此处向外望去,可以欣赏人民广场“天际线”,三幢邬达克设计的经典老建筑,500米开外的黄河路也能依稀可见。
希望更多年轻人迷上海派文化
一幢楼,一段历史,一个大上海。90岁的扬子饭店,不单单是一个饭店,更是上海滩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以及江南文化的无声记录者、见证者。
扬子饭店传讯部经理梁翊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从2019年至今,他利用自己休息时间,从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里搜集饭店与上海的历史,还从民间发起征集,搜罗与扬子饭店有关的人和事。因为热爱,扬子饭店的历史在他的努力下,逐渐从单薄变得厚重。如今,梁翊已经推出了“扬子故事”4.0版本,故事也从单一的饭店放大到了整个上海滩。“我希望通过推出City Walk(城市漫步)、下午茶以及城市旅拍玫瑰照相馆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真正深入了解海派文化的历史与特质,感受到海派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