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关将至,有些人却高兴不起来。他们家中,春节保留语言类节目必将准时上演——“有对象吗?啥时候结婚?没有的话,给你介绍一个?”
许多职场人表示,每年春节,回家都是一道“进退两难”的选择题,一方面很想回家看看,陪陪慢慢变老的父母长辈,另一方面又惧怕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不知如何回答这令人胆颤心惊的“三连问”。龙年春节,职场人该如何面对长辈这连珠炮式的“花式催婚”?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职场人应对“催婚”招数不尽相同
最近几天,俞先生每天都在朋友圈发布自驾出游招募令,准备春节假期从福建浦城老家出发,沿路自驾广西或湖南旅行,但响应者寥寥。俞先生告诉记者,今年1月29日,他供职的一家装配式建筑构件公司因行情不好倒闭了,领完一笔不算多的赔偿金后,30岁的俞先生收拾好行囊,回到了老家。“前几年回家,爸妈也就催婚,现在工作又丢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回家面对他们。”尚且单身的俞先生坦言,“我能感受到爸妈心里很着急,可能他们也不想让我难过,这几天都没怎么提这些事。”不过,想到春节走亲戚时绕不开的婚姻、工作话题,俞先生准备约上好友在春节自驾出游。“直接出去玩,省得走亲戚时让爸妈脸上难堪。”
蒋女士至今已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6年,今年,她早早就抢好一月底回老家河南驻马店的车票,丝毫不惧“催婚”。“家里都已经不催我了,最多给我介绍几位相亲对象。”蒋女士称,家里“00后”弟弟、表弟都已经结婚了,全家就剩她还单身,长辈们似乎已经放弃了催她找对象结婚的念头。“家里介绍的相亲对象,有空我就去见见,一起散散步、聊聊天,顺其自然,一切随缘。”
在上海一家商场做销售的尹先生,最近有些心累。“家里三天两头打来催婚电话,让我抓紧时间找对象结婚。”尹先生表示,应付家里的“催婚电话”,比工作还累。“照这个阵仗,今年回家日子一定不好过。”尹先生告诉记者,今年过年为求耳根清净,已经下定决心不回湖南老家,而是留在上海,主动申请加班。“节假日有加班费,与其回老家惹父母生气,不如留在这上班。”
今年过年莫“催婚”,互相理解最关键
在“花式催婚”这件事上,如何与父母长辈“斗智斗勇”?网友们纷纷支招表示,耳背装傻是屡试不爽的招数,即“选择性注意,间歇性失聪,持续性装聋作哑”。 婚姻家庭律师、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年轻人越来越抗拒催婚,深层原因是两代人对婚姻的本质认识存在分歧,许多父母认为子女成了家,自己的人生任务便完成了,因此某种程度上催婚成为“父母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而子女则对婚姻抱持着更加冷静和理智的态度。
职场人该如何应对“催婚焦虑”?中国心理疏导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心理专家刘晏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职场人首先要降低期望值,不要以为你能‘说服’父母”,对于父母的“催婚”,还是要多一些理解,适当应和,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建议职场人趁家庭气氛愉悦之时,开诚公布地和长辈谈心,说出自己的规划和想法。”与此同时,刘晏华指出,作为父母长辈,也应该对子女多一分理解与尊重,别让“催婚”毁了年味。“父母可以用‘一加一减’的方法同子女谈论这一话题,如果孩子愿意接上这一话茬,则可以继续做好‘加法’,深入交谈;如果孩子明显拒绝,则应该做好‘减法’,换一个别的话题。”刘晏华建议,婚是“催”不出来的,孩子好不容易回家过年,父母要尽量做到不施压、少说教、多倾听。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也并非所有职场人都是“一身反骨”,谈“婚”色变,而是独在异乡,除了工作,没有交际。想“脱单”的职工,不妨走进工会搭起的“鹊桥”,既可以报名参与市总工会“四季恋歌”大型线下交友活动,还可以通过“会缘”小程序线上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