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从南京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毕业的陆奕,踏上了与蔬菜相伴的职业生涯。从一份职业选择到一份长期的事业,陆奕走过很多人不曾走过的道路:农田间、大棚里,她参与研究的蔬菜上过太空,飞入寻常百姓家。
别人说,陆奕是扎根田头的闵行“青菜姑娘”,她曾经带领团队推广蔬菜新品种20个、新技术5项,涉及蔬菜面积1万余亩,累计增效300余万元,为闵行区生态农业发展、绿色田园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如今,作为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她,也在将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描绘给新生代的“青菜姑娘”“青菜小伙”们,希望他们传承下这一份她已坚守多年的道路。
耐住艰苦练就“看家本领”
“种菜的,就是要种到老学到老。”陆奕刚毕业时,一位老菜农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也伴随着陆奕的职业生涯。与想象中的研究工作不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有大半时间都是在田里度过的。夏季闷热的蔬菜大棚,她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她坚信,像蔬菜选育这样的科研工作,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什么品种有什么特征特性”“开花习性如何”,这些只能在挑选种株、授粉制种的过程中,自己用双手和双眼,去观察最细微的变化,方能掌握要领。
随着人们对于菜篮子需求的不同,市民和农户在菜品上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以一棵青菜而言,光好吃还不够,还得讲颜值,考虑产量,而这一切都是陆奕工作中所追求的。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一棵青菜,陆奕能反复研究好长时间,叶宽是多少、叶高标准为何、高低温不同情况下的耐寒耐热反应如何?这些她都要仔细观察。一个批次的实验,要制作上百棵样品。授粉完成后,还要进行大量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记录。
不仅如此,蔬菜的改良实验,要面对一个成功率不高的问题。有时好多批次实验后,才能成功一棵。团队的工作人员有时开玩笑说,“成功一棵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虽然多数实验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陆奕坚信,蔬菜品种改良实验要不断尝试;“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在下一批次的实验中,她仍然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道工序,而蔬菜生长特性发生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令她都兴奋不已。
探索航天育种的“星海征程”
2009年,闵行区启动航天育种工作以来,陆奕带领整个团队,数年如一日进行着青菜的育种改良实验工作。外太空的未知环境,对种子会带来何种变化?如何利用、延续其中的好的变化,并实现经济效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闵行区航天育种这项工作负责人,陆奕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团队一起勇往直前。在航育蔬菜工作中,她干劲十足,无论制种、考查都抢在前面,是大家学习的表率。
通过不懈努力,陆奕带领团队培育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蔬菜新品种(新株系)。闵青101耐热青菜、闵粉一号番茄、太空芹106芹菜先后通过品种认定,这些品种在品质、产量、抗性上都具有一定优势,比现有主栽品种增产5%-10%以上,大幅度减轻菜农生产成本,产生了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将技术回馈给社会
走出大棚,走进合作社等地推广农业技术,是陆奕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把我们研究的好的技术、好的品种推广给合作社和农民,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收益。”然而,这种初衷并不是每次都能被理解。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虽然水肥一体化能有效改善原先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缺陷,但短期购置设备、更换肥料等操作,让不少农民打了退堂鼓。陆奕多次上门科普,还带着大家去已应用该技术的区县参观,甚至申请了政策补贴,让大家先“试用”起来。久而久之,这项节水、节肥、节药的技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盲目施肥转变为科学施肥,达到省工、省力、省心和增产、增收、增效的良好效果。“我从农村来,打心底里对田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陆奕说。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钻劲和执着,老百姓的菜篮子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在闵行区农技中心的特色党建项目“阳台蔬菜技术推广”中,她更是当仁不让,勇挑大梁,成为“阳台蔬菜种植技术”的主讲师。课堂结束后,她还会继续在培训微信群中,回答居民的种菜难题。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人挑起了大梁,陆奕也乐于退居幕后,但她依然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为新人们提供教学大纲、试听新老师们的课程并提出建议……她依然和以前一样,像“育种”一样培育着未来的“青菜姑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