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才聚申城 筑梦养老”2024上海养老服务人才招聘会现场,求职者根据岗位要求投递简历。
春暖花开,申城养老照护人才市场亦有升温。近期,在本市首次举办的养老人才招聘会上,记者发现,这一“夕阳”行业洋溢着“朝阳”的活力。有阿姨想从月嫂转战养老护理员;一些前大厂男青年谋划“入局”,从基础岗位——男护工做起。当然,行业呼唤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养老人才。
懂沪语是养老护理员软实力
在日前举办的“才聚申城 筑梦养老”2024上海养老服务人才招聘会上,来自上海的65家养老服务机构带来了430余个就业机会,覆盖医生、社工、护士等多类岗位。但现场求职者将更大热情投注在了“养老护理员”上。
应聘者或具备了一定的实战经验,或是正在通过学习储备经验想转换新赛道。一位从湖南来的汤阿姨,她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一直在做月嫂,月薪在万元以上。“但做月嫂不够稳定,现在正在五级养老护理员,今天来看看工作机会,已经投了两份简历。”
一位养老院人事被求职者围绕,她正在讲解岗位要求。
记者综合各养老机构关于养老护理员的基本信息:做六休一为主,每天工作8到12小时不等,并提供“包吃住”的福利。各机构人事方都承诺,在劳动年龄段内的从业者都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而在薪酬方面,根据工作量和服务对象的不同,一位养老护理员实际的薪资可能有2000元上下的浮动。“比如照顾老人的多少,还有老人照料的难易程度,基本可以生活自理的老人和失智失能的老人,薪资肯定不一样。”一位机构HR向记者介绍道。
除了明面上的要求外,能听懂上海话也是养老护理员的一项软实力。记者发现,有一位年轻的求职者,她过去有长年照护阿尔兹海默症婆婆的经验,但因为刚刚来上海不久,完全听不懂沪语,就与不少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她和同伴不断叹息道,“可惜了,完全听不懂。”
前“大厂”男青年应聘当护工
“你们需要男护工吗?”招聘会上不少男性求职者纷纷为自己谋工作。但得到的企业人事的回答大都是,“目前暂不缺。”
客观上,男护工在搬运病人、康复治疗等需要较大力气的护理工作中都比女性更具优势。但实际市场的用工缺口远不如女性。“道理很简单,女性养老护理员既可以照顾女性,也可以照护男性;但是男性养老护理员只能照顾同性别老人。”一位机构HR说道。
记者也在小范围作了一番调查,只遇到了一家养老机构目前招男护工,HR回应说:“因为我们的养老护理员都是同性别照护。”
一位前互联网大厂男青年正在看养老院职位信息,他想转行从男护工做起,进入养老行业。
在一众男性求职者中,记者还意外遇到了几位前互联网大厂男青年。田锐,曾在互联网头部企业工作多年,现年40岁出头,“我这个年纪在大厂里已算老人了,但对于养老行业就是很年轻的。”田锐也想从最基础的岗位——男护工做起。事实上,为了转战新领域,他前期已通过学习考出了五级和四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证。“我有中级证,但没有工作经验,要紧吗?”田锐向一家公办养老院人事咨询道。用人单位方也对田锐的择业颇感兴趣,表示欢迎他投简历,待有面试机会将致电他。在双方沟通中,田锐进一步展望了自己的新职业前景,“护工是起步,我毕竟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说不定还能从事互联网养老方面的项目,一步步向上发展。”
无独有偶,记者遇到的另一位从软件公司失业的男青年,他也相当看好“未来可期”的养老行业,此行来招聘会就是想具体了解一下岗位薪资、工作要求等。获悉不少机构都须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所以他接下来着手的第一步就是去考个证。“我相信围绕老年人的服务市场是很大的,除了护理员,还有像陪诊师等等,自己还年轻,有机会的。”他说道。
行业呼唤全能型养老护理员
短短两小时的招聘会,因为求职者的不断涌入,主办方不得不作短时限流。
“其实这些年,我们这个夕阳行业一直充满‘朝阳’的活力。”一养老机构人事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一家集团养老公司,今年计划新开几家新院,此次他们来招聘会就是为了储备一些一线岗位人才。这位接受采访的人事已经在养老企业任职多年,在她看来,这个原本低门槛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已慢慢提升,不仅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多部门的有力推动下,持证上岗越来越普遍。
招聘会现场火热,有养老家政培训公司老师在现场作直播。
“对于市场需求来说,养老护理员并不缺,真正缺的是好的护理员。”她进一步建议,“所以阿姨们要想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不要在机构养老员和住家养老员来回横跳,因为技能要求不一样的,否则经验很难积累。”
好的养老护理员需要做到哪些?记者在现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医生、护士、社工等职位描述,很多用人单位对养老护理员的描述字数是最多的,在一两百字“小作文”里要求护理员做到包括但不限于:熟悉老年人的照护标准、预防各种意外事故、正确使用和消毒清洁工具、保持环境卫生,以及积极与老人沟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等等。
在能力之外,养老人才既要手巧,还要心巧,强调从业者的品格,具备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社会化养老趋势下,未来的老人大概率是别人家的孩子在照顾自己,社会呼唤全能型的养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