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明媚,樱花飘扬。
同济大学最美樱花大道下,款款走来四位巾帼劳模工匠代表——她们是“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姚启明、大国重器“女焊将”刘霞、乘风破浪的女船长詹春珮和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
她们受邀来到同济大学,参加2024年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启动仪式暨巾帼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四位“海陆空”巾帼劳模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向师生们阐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岗位上的实际含义。热血的奋斗、执着的坚守、突破的喜悦、成功后的抉择,她们的经历,不仅激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更为即将开启职场人生的莘莘学子,指明了人生方向。
留住明媚春光里那最动人一刻,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她们的故事。
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
“有人说飞行很酷可以冲上云霄,有人说飞行很浪漫可以触摸天空,但是对于救助人来说,酷是酷暑,浪漫是大风大浪。”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宋寅来到台上,这位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的飒爽英姿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目光。她告诉在场的师生,海上搜救是一项高危险系数的工作,参与救援所得到的成就感与力量,也是她坚持下去的理由:“救助飞行没有男女差别,只有行与不行。”
尽管宋寅的工作非常特殊,但是她的宣讲却分外平实动人,她现场也分享了她当上机长后,学到的重要一课。
“我还在实习机长的阶段做过一个任务,那天给我当副驾驶的,事实上是我的教员。在巡航阶段,看到海面泛着那种白头浪,我心想,今天风浪不小,所以一路上我都集中精力在分析险情和盘算救助措施上,一步步专业动作在脑中不停放映着。因为还没到救助点嘛,我的副驾驶和后舱就开始闲聊起了家常。等到达救助点后,我们按照程序顺利地完成了救援任务。
返航落地后,教员在常规讲评完以后,突然问我:‘知不知道我刚为什么和救生员拉家常?’我说:不就是闲聊几句吗?教员说:‘去的路上你肯定也注意到了,今天都是白头浪,救生员说了好几次从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浪,从来没有看到过大船摇到这种程度。很明显他很紧张了,这时候要让他放松。我闲聊,是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情绪,从而不要让整个机组被这种气氛传染。’
很简单的一番话,但每一个字我都记到现在,因为当时是醍醐灌顶。作为机长,专注任务本身是对的,但关注整个机组,从各个方面去做资源管理无疑是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些是我们平时十几门课程和纯技术训练里所学不到的,这也是我当上机长之后学到的重要一课。”
近300次的海上救助任务中,宋寅一次次在惊心动魄、分秒必争的生死时速中穿梭,也曾有人问她:“作为女性,是否应该从事这个行业?”如今,宋寅也有了答案,并将这份体会与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分享:“十年前,飞行救助对我是一份工作。一份不轻松、有风险、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现在,飞行救助对我来说,是一份职业。一份可以为之坚持、为之坚守的职业。从始至终,女性身份既不是障碍,更不是特权。在传统观念里,女性相对柔弱,更适合藏在风险之后,被保护起来。对我来说,救助飞行没有男女差别,只有行与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