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上海建科职工创新团队在实验室合影
当前,被称为“搭‘积木’式造房子”的装配式建筑,因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工期短,在工程建造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推动建筑工业化转型的重要成果。而其要实现广泛应用,仍需解决一系列技术和施工上的难题,尤其是如何精准检测预制构件连接的坚固性是装配式建筑的质检难题。
基于上述背景,上海建科集团下属建科院职工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在集团和外部科研课题的支撑下,在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连接部位的质量检测方面不断创新,成功研发系列无损检测技术,攻克了装配式建筑质量检测难题,获得数十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提报的《套筒灌浆质量检测管控、性能评估与提升成套关键技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关键连接部位无损检测技术》课题,荣获第二届“上海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第33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等多项大奖。
职工创新助力“卡脖子”技术攻关
针对现有套筒灌浆连接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团队扎根实验室和施工现场,通过一处处细微的技术改进和一个个“微创新”,率先攻克了国内外公认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检测难题。团队研发了钻孔内窥镜法、X射线数字成像法、预埋传感器法、预埋钢丝拉拔法等四种适用于不同阶段的套筒灌浆质量检测方法,其中X射线数字成像法可实现对套筒的360°全方位扫描,让内部复杂的缺陷“看得见、测得到”并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管控;预埋钢丝拉拔法则通过拉拔荷载值判断灌浆饱满性,如荷载偏低可进一步用内窥镜给混凝土构件做“肠胃镜”,校核灌浆饱满程度。系列检测手段实现了灌浆缺陷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可透视的全面突破,形成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套筒灌浆饱满性检测关键技术体系。
在套筒灌浆性能评估与提升方面,团队研究了套筒灌浆缺陷对预制混凝土构件与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直接补灌法与破型修复法等整治技术,在验证其有效性后形成了企业工法;研发了套筒灌浆剪力墙底部接缝改进超声检测仪和便携式智能补灌仪,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评估与提升提供了关键装备支撑。上海建科“套筒灌浆质量检测与提升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套筒灌浆饱满性一次性合格率,有效解决了行业痛点,推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高质量发展。
技术优先筑牢行业领跑基石
凭借行业领先的创新技术实力,团队多次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充分展现了上海建科的技术实力,提升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主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套筒灌浆质量检测技术规程》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套筒灌浆质量检测的全国性技术标准,在全国发挥了创新引领作用;主编的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检测技术标准》是我国首部涵盖结构、外围护、设备与管线、内装系统检测的技术标准,受到业内广泛认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依托研究成果,上海建科获批国家及上海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并持续推动职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量”,落地生“金”。当前,上海建科“套筒灌浆质量检测与提升技术”成果业已在上海、北京、江苏等全国300余个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近两年新增产值达数千万元。
同时,上海建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人才支撑。连续三届承担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连接项目职业技能竞赛的所有构件套筒灌浆饱满性检测工作,为大赛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先进团队”称号;积极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工作,累计培训人数已超过1000人,为装配式建筑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建科上海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连接项目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上海建科将继续激发职工创新活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在项目建设及技术工艺等方面加强创新引领,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进步,助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