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杨明(左一)与团队成员讨论设计方案
从1995年大学毕业进入建筑行业至今,杨明已在这片天地耕耘了近30年。30年来,他参与并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崛起,在城市这部可阅读的浩瀚“书籍”中,他和他的同事们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第一本书:中保大厦绘就成长第一步
1995年,杨明从同济大学毕业进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正如《繁花》中描绘的那样:东方明珠在浦东升起,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期,一切都充满着勃勃生机。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那个年代处处是机遇。“踏进汉口路151号那扇巨大铜门,眺望隔江而立的东方明珠,感觉它就是我们的精神堡垒。”1996年,刚入职第二年的杨明就被部门安排加入了中国保险公司大厦的设计团队。“这个项目是陆家嘴地区最早的一批超高层建筑之一,由加拿大WZMH公司与华东院合作设计,建筑高度170米左右,顶部的双尖塔顶很有特色。”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联合团队曾去工地做了三个月的驻场设计,“每天早晨骑自行车从外滩乘过江轮渡到陆家嘴,挺辛苦,但是专业收获特别大,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能有机会对高水准设计和实践进行直观深入的体验。”
那时的设计院常常彻夜灯火不息,在老师傅们的指点下,从住宅、别墅、多高层办公楼、教学楼,到汽车站、幼儿园、会展中心……办公桌上的设计图纸越来越高,杨明和上海在一起成长。
第二本书:世博园区留下难忘记忆
每当走进位于卢浦大桥下的世博博物馆,杨明总会想起他与世博结下的那段“缘”。
2004年下半年,上海世博园区进入规划方案落地整合阶段, “我作为华东院团队成员之一,也有幸参与其中,投入到历时6年的设计历程。”
根据进度要求,世博园区整合方案成果要在12天内拿出来。如此大规模的园区设计方案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赶出来,对于团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间就是命令!集结了同济院、华东院、规划院等上海顶尖设计师的世博联盟迎来了魔鬼挑战,“我们将设计人员直接安排到模型、效果图公司上班,各个团队24小时不间断轮流工作,一边画草图,一边做模型,忙到分不清白天黑夜,终于赶在向市政府汇报前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方案。”
杨明与世博会的缘分并未在2010年终止。2013至2017年,经过国际竞赛中标和五年多的设计建造,由杨明负责设计的世博会博物馆也在浦西卢浦大桥边精彩亮相。“这座博物馆以全生命周期BIM系统为平台,整合运用多种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主被动技术,比同类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低20%……你一定要去看看!”说起他和团队倾力打造的这座建筑,杨明如数家珍。
第三本书:“蝶恋花”传递中国文化
在近三十年的设计实践中,杨明主持或主要参与了全国各地数百个建筑/规划项目的方案策划或设计实施,完成了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纪馆、南京下关电厂码头遗址公园等一批具有出色技术水准和原创风貌特色的建筑与规划作品,获得了国内外诸多专业奖项,并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同时,形成了自己“追求建筑与城市并重,探索本土建筑精神,塑造公共空间善意”的职业创作理念。
如今的他,也成了年轻设计师眼中的“老师傅”。由他领衔的“杨明劳模工作室”现有建筑专业设计师17人,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充满活力、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风骨的原创设计团队。在杨明的带领下,团队“啃”下了一系列重大工程“硬骨头”。
2021年5月21日,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崇明举行,一只巨大的“蝴蝶”令人惊艳,这就是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地标性建筑“世纪馆”。有趣的是,这只蝴蝶翅尖着地,游客还能通过步道走到它身上去。蝴蝶壳体厚度仅25厘米,而从理论上说却能同时负载3000人。
“接到设计任务时,这只蝴蝶还只是纸面上的一副图画,要将一副画变成一个立体的建筑,需要各方面的细节考虑。这样一座具有公共影响力的大型场馆,做不好是要坏名声的!”他这样叮嘱工作室的年轻设计师。
在他的叮嘱下,屋顶弧面是由设计师与结构师一点点“磨出来”的:先由设计师通过电脑软件“拉”出造型,结构师计算是否合理、能否实现,然后修型。如果设计师觉得不够美,再“拉”新的形状,再进行结构计算。如此反复交替多轮,才最终定下花蝴蝶的造型和壳体厚度;绕两圈半的旋转楼梯约有80吨重,通过设计师精心计算,仅用一根柱子将其串起,最大的悬挑距离可达10米,成为整个花博园中赏景的至高点……
如今,漫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杨明更喜欢去寻找这座工业城市曾经的印记。“经历了30年的发展,上海这座老龄化城市,已经几乎完全步入了全既有环境的空间更新时代,如何关注空间运营的可持续性,建筑师的目标、设计的理念、工作的模式都需要进行深刻的调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