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吴淞水厂职工在《本土文学》工作室中细细品读他们自己编撰的刊物。
在互联网和手机尚不普及的年代,基层职工刊物曾是工厂、车间里的一道独特风景,职工们自采自写,记录工作、抒发心声、探讨技术,成为文化生活的窗口和凝聚力量的重要平台。而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层职工期刊逐渐式微,记者通过小调查发现,不少企事业单位内刊已停刊或面临困境,但也有坚持者不断推陈出新。职工期刊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如何更好地延续其生命力,实现创新与发展?
《本土文学》坚守28载
2024年了,还有职工自采自编的纸质期刊吗?如果向城投水务集团吴淞水厂职工沈玲提出这个问题,她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回答,并递给你一本刚刚“出炉”的《本土文学》200期杂志。胭脂红的封面,散发着新书的墨香。从1996年创刊时的一张A3纸版面,到后来的32开黑白小册子,这本杂志如今已变为B5大小的彩色印刷本。“我们杂志有28年的历史啦。”沈玲自豪地说道。
吴淞水厂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杂志现任主编张群告诉记者,为了使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职工都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创办了这本以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为源泉的职工文学刊物,并取名为《本土文学》。
这绝对是水厂职工最喜闻乐见的一本读物,它承载了大家许多的工作记忆和情感交流。沈玲回忆起14年前刚入职时的情景:“当时老厂长亲切地与我们新员工交流,特别介绍了这本杂志。他不仅鼓励我们多阅读,还希望我们能够积极参与创作,多投稿,把自己的故事、感受和想法融入到这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刊物中。”
以“用文字交流思想、用文学品味人生、用文化传承历史”为办刊理念,《本土文学》内容丰富多彩,不设固定主题,职工们可以自由发挥。“随笔、散文、杂文等体裁不一而足,内容上,职业的心路历程、外出旅游的见闻、读书和电影的观后感统统都可以写。”沈玲说,这种自由创作的氛围,让大家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
张群提到:“杂志还尝试‘以写领读’的方式,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写作。每当职工完成一篇文章,就会获赠一本自选的杂志。而对于那些经常投稿的积极分子,我们还会组织讲座、专家指导、文学沙龙,以及参观采风等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写作水平。”他进一步解释道:“水厂非常注重文化传承,为此我们建设了《本土文学》工作室,并将其与职工书屋资源整合,让文化的传承与阅读的推广相得益彰。”
数字赋能走新生之路
今时今日,虽然像《本土文学》这样仍在定期出版的基层职工期刊已屈指可数,但令人高兴的是,另一些已经停刊的刊物不乏积极转型,通过数字化和多元化发展适应职工阅读的新需求。借助互联网平台,期刊扩大了传播渠道,并丰富了内容形式,它们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说起上海海关职工期刊《关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它最早是海关外班华员俱乐部的期刊,是为了在有着众多外籍高管的海关内发出属于中国人的心声。2006年,一群“80后”年轻人,决定重拾老一代海关人的志业,二次创办《关声》。这也是一本有着鲜明特色的职工刊物,在其中能看到海关人各种文学题材的创作,小说、译文、文言文,还有绘画、摄影和书法作品。2017年在纸质期刊停刊后,转型为同名公众号。
“延续生命力不仅是对一份刊物的坚守,更是对其核心精神的传承。对于《关声》来说,无论是纸质版还是新媒体形态,我们始终坚持捕捉和传递海关人的心声,这是‘关声’的灵魂所在。”“95后”现任主编吴昱瑶向记者介绍,“关声”公众号已有近3万人的订阅数,从一线动态到劳模先进事迹,再到更鲜活的沪关新闻,都会第一时间触达职工指尖。通过不断创新栏目、组织新媒体培训,吸引海关人积极参与创作。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曾经的职工期刊《春草》虽已停刊,但其文化传承依然在工会组织的“翼友文学社”中延续。社长杜敏芳说,“刊物的生命力除了体现在持续出版外,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在职工中建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如今,上海电信的文学爱好者们依然活跃,他们在电信劳模的事迹报道和创作员工文艺作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一些个人旅行游记和记录生活趣事的“小清新”文章也频频见诸《上海电信报》。
从挑战中寻求突破
基层职工期刊如何重启或延续生命力?采访中一位企业原期刊编辑告诉记者:“经费问题、人员不足、内容创作的持续性等都是挑战,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和管理层的重视,让更多职工参与进来,共同维护和发展这一文化阵地。”
当然,基层职工刊物不仅仅是一种实体的存在,更是职工们的精神园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一位企业工会主席在采访中所言:“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它能够承载和延续企业和职工的共同记忆与文化传承。”受访者建议,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象征,“刊物”也可以转化为写作比赛、读书沙龙和社团活动等等,为职工持续提供一个表达自我、分享经验和传承企业精神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