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一直静音,接电话全凭“缘分”,看到手机有电话打进也假装没看到……近年来,“电话恐惧”频上热搜,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坦言,自己不想接电话,甚至一听到电话铃响起就会莫名烦躁。日前,微博话题“打电话是一个侵入性特别强的动作”再次引发了网友热议,许多人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共鸣。心理咨询师表示,所谓的“电话恐惧”并非心理疾病,而是部分人群在社交中表现出的焦虑倾向之一。针对这一现象,专业人士建议职场人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和习惯,以更轻松地应对电话带来的不适感。
电话一响,人就紧张
现在职场人的工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不过,他们中的有些人,虽然机不离手,但是却对打电话这件事有着深深的恐惧。每当手机铃声响起,内心便开始慌张,每当有电话要打,总得先做好一阵内心建设。一项近2千人参与的微博小调查显示,超过75%的受访者喜欢“发微信文字或短消息”与人沟通,选择“打电话”这一选项的受访者仅占不到16%。网友“莓莓森”在这项调查底下留言称“能文字绝不说话”,或许代表了大多数职场人的内心想法。
在这一话题下,许多人认为没有事先告知他人就直接打电话,很没有“边界感”,因为相比于文字消息,电话可以不分时间与场合随时响起,且被呼者必须放下手中工作接听电话。与此同时,对方因何事找你,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被呼者都一无所知,仿佛一场开盲盒体验。“特别是下班时间接到上司打来的电话,紧张感和烦躁感就会瞬间同时袭来,是准备喊我加班还是有其他事情,不确定性太强了。”一名从事日化产品品牌运营的职工受访时表示。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网友不认同这一观点。有网友认为,将打电话和“边界感”画等号,未免过于草率:电话的接与不接,主动权在于自己,如果不想接电话直接将对方拉进黑名单即可,抑或开飞行模式。网友“清晖流月”表示,以前他很恐惧打电话,但后来发现,相比于微信文字沟通,打电话更有效率,“打字沟通好多时候等不到回复”。
专家支招:设立界限与自我接纳是缓解“电话恐惧”的关键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沟通方式的转变,不少职场人发现自己对电话的抗拒情绪逐渐加深。韵之声心理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昀表示,所谓的“电话恐惧”并非心理疾病,而是一些人面临的社交焦虑表现之一。对此,王昀建议受此困扰的职场人从多个方面调整心态与习惯,以更自如地应对。
“首先,明确自己焦虑的来源是关键。”王昀指出,电话铃声的突如其来打破了人们的专注和节奏,带来了不确定感。她建议职场人尝试觉察,当铃声响起时,自己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是担心被打断,还是对未知内容的焦虑?通过识别具体的触发点,可以帮助职场人更有针对性地应对。
在此基础上,王昀认为,设立沟通界限是应对电话焦虑的有效策略之一。“比如,可以在下班时间开启‘勿扰模式’或明确告知他人自己更偏好文字沟通。”她表示,这种方式不仅能减少意外电话的打扰,也能让彼此更尊重彼此的边界,从而缓解因突然来电引发的不适感。
此外,对于许多不常用电话沟通的职场人,王昀建议可以逐步培养电话沟通的自信心。“可以从一些不带压力的对话入手,例如与朋友的闲聊,在轻松环境下熟悉电话沟通的节奏。”逐渐建立的适应性有助于减轻电话带来的紧张情绪。
最后,王昀强调,自我接纳同样重要。“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电话焦虑,这是很正常的情绪。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沟通偏好,而不是过度施压,可以帮助我们逐步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