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脑”动未来的工匠力量——走近王振超智能机器人应用工匠创新工作室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5-03-28 15:56

摘要: “宝山工匠”王振超领衔的智能机器人应用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在研发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机器人,为手部功能障碍患者带来康复希望。

工作室部分成员:王高飞、王振超、郝明瑞(从左至右)


脑电一动,机械手指随之张合——在上海宝山区,一款正在研发的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机器人,为手部功能障碍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康复希望。它背后的团队,正是由“宝山工匠”王振超领衔的智能机器人应用工匠创新工作室。


复合型团队

打通从研发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走进上海冬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王振超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整套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系统模型:轻巧的机械臂、干式脑电电极采集模块、动态数据分析终端……这些复杂设备的背后,是一个专业多元、协作紧密的研发团队。



团队由王振超担任负责人,他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的评委,担任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监事,长期致力于智能机器人行业标准与创新突破的研究。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汇聚了来自软件、硬件、测试、质量管理等多个岗位的成员,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郝明瑞博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负责软件系统研发,是团队的技术中坚;刘虎负责硬件架构,确保产品结构与性能稳定;李鑫鹏与王高飞分别在测试和质量环节把关产品稳定性与使用安全。


而这支“应用型”工作室最大的特点,正是从底层技术到产品落地,从实验台走向市场和终端用户,他们真正实现了“研发闭环”,打通了技术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从“智能助手”到“医疗革新”

脑机接口项目引发行业关注


目前,工作室最受关注的项目,正是一款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这款产品以非侵入式脑电信号采集为核心,搭载由团队自主研发的四导联脑电采集模块及智能运动意图解析算法,实现了患者脑电与机器人运动的实时交互。


“我们希望让每一位手部功能障碍的患者,都能用自己的‘大脑’重新连接身体。”王振超介绍,这款康复机器人不仅在技术路径上具备原创性,还在患者体验、个性化训练反馈方面进行了多维优化:干式电极佩戴舒适;力反馈机制帮助患者更好地感知动作效果,增加康复积极性;数据平台则实时采集肌肉活动、关节角度等生理指标,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项目的目标是在2025年取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认证。届时,它将成为国内首批脑机接口类康复器械之一,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更多产品选项。


同时,工作室已与中铁建城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并成为中兴通讯的合格供应商及华为云的代理商,初步打开了多元应用场景的大门。无论是商业服务、城市管理,还是康复医疗,智能机器人的实际价值正逐步显现。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串联生命链条 守护最后希望——记...

匠心“焙”出新滋味——记宝山区职...

翻糖塑形,工匠筑梦!糖艺大师郁慧...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