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今年28岁,单身,最近刚买了第一套房子。我想立份遗嘱,把房子写清楚,万一哪天出了事,也不想家人手忙脚乱。”
这并非电影台词,而是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日常接待中真实发生的对话。曾经被认为是“老年人才会关心的事”,如今立遗嘱正逐渐被一些职场年轻人写进人生清单中。据中华遗嘱库2024年白皮书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4年,30岁以下和30至39岁人群共占订立遗嘱人数的四成以上。2023年,仅30岁以下的立遗嘱人数就高达1030人,比2017年增长了近17倍。
不动声色地写好遗嘱,这一代年轻人正在用行动,重新定义“如何向死而生”。
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安排
几年前,记者的一位律师朋友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遗嘱——那是一位即将临盆的年轻女性交托给她的。遗嘱中明确写道:将她婚前购买的一套房产全部留给父母。她说得很坦率:“我不希望如果发生不幸,父母不仅失去了我,还失去了老年的依靠。”
之后孩子平安出生,这份遗嘱未派上用场。在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的视角中,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少见。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立遗嘱者中,77.46%选择将财产留给父母。他们或单身,或刚刚成家立业,还未建立稳定的家庭结构,而父母是他们最直接、最信任的情感归属。
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将写遗嘱视作一种“生命规划”,而不再是临终之前的“交代遗愿”。“他们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安排,把风险、爱意、责任都提前落到纸面上。”
也是一种“情感表达”
“我写遗嘱,是为了告诉他们我有多爱他们。”在写下遗嘱的过程中,35岁的小李几次落泪。他的遗嘱中不只是财产分配,还有一封手写信,写给年迈的父亲。“他从不跟我说‘我爱你’,但我希望他能看到我的表达。”
这与“生前不言死”的老一辈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他们来说,遗嘱不只是关于身后事的安排,更是一次清晰的情感传递。
也正因为此,中华遗嘱库的服务流程日趋严谨。除了身份验证、人脸识别、精神评估,还有密室登记、指纹采集、专业见证以及区块链司法备案,确保每一份遗嘱的真实性和法律效力。在私密的密室中,立遗嘱人可以毫无干扰地陈述自己的意愿,有的甚至会在最后录下一段视频,向未来的家人“告别”。
“写下这些内容,其实也是他们在认真地想:我在意谁?我该如何表达我的在意?”陈凯说道。
不为告别只为好好活着
比起上一代人对“死亡”讳莫如深的态度,如今的年轻人显得更加坦然。事实上,他们不再把遗嘱看作终结,而是视作一种生活管理方式,一种提前做好选择的勇气。有人在立遗嘱的同时,开始整理数字账号、写好备用金清单;有人在起草遗愿清单的过程中,重新思考自己的亲密关系、人生排序、财产规划。这些行为并非源于焦虑,而是体现出一种越来越清晰的自我主权意识。
“是的,我写了遗嘱,但我更希望它永远用不上。”中华遗嘱库见证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道出了不少年轻立遗嘱人的真实心态。他们不是在做“死亡演练”,而是在更有序地安排“活着”这件事。正如一位“95后”所说:“写遗嘱让我意识到,还有好多事我还没来得及做,还有好多话,值得现在就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