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代诗人杜甫笔下雄浑的长江胜景,今日在长江口更添时代新韵。这里天高水阔,千帆竞发,一艘名为“长江口01”轮的耙吸挖泥船正与它的“姊妹船”“长江口02”轮,破浪前行,共同守护着这条“黄金水道”的畅通。十余年来,这支38人的班组以“水深线就是生命线”为责任理念,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新时代的“弄潮儿精神”。近日,他们获评2025年上海市模范集体,其先进事迹谱写了一曲现代版的“长江万里图”。
“大国重器”上的模范班组
长江口航道治理被称为“世界级难题”。这里水情复杂,泥沙肆虐,航道维护需在保证通航的条件下进行,对疏浚船舶的灵活性和效率要求极高。2012年,在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投用了专为长江口量身定制的“长江口01”轮。这艘具有“一专二高两低”,即专用型、高生产率、高可靠性、低能耗、低运行成本特性的挖泥船,采用了世界领先的设计:肥大型球鼻艏和双尾鳍结构提升适航性,低流量、高浓度吸入技术大幅提高装舱效率,“一拖三”主机设计实现航行、发电、施工多功能自如切换……
“从设计之初,就秉承‘专用于长江口、适用于长江口’的思路”,首艘船由荷兰船厂建造,第二艘在国内船厂建造,实现了技术引进与国产化的双赢。监造团队历时一年半,审阅图纸2800张,提出整改意见近200项,最终让这艘大国重器如期交付。
自2012年投产以来,“长江口01”轮累计安全运行超7万小时,累计疏浚量超1亿方,占同期长江口维护总量的15%左右,为航道畅通率保持100%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数字背后,是船员们与风浪、泥沙的持久较量。
十三年鏖战,守护“生命线”
每年6月至10月,汛期与台风叠加,是航道维护的“大考”。2021年台风“烟花”过境时,长江口遭遇风、雨、潮“三碰头”,“长江口01”轮被派往水流最急、淤积最严重的区域执行风后疏浚任务。船长施海忠回忆:“4小时内,我们连续转战多个浅点,一刻未停。”最终,班组提前完成任务,为航道恢复畅通赢得宝贵时间。
这样的硬仗不胜枚举。在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下,他们优化工艺,提高效率,特别是2024年“贝碧嘉”台风后,这支训练有素的班组迅速响应,争分夺秒投入抢通保畅作业,以最快速度完成航道疏通任务,保障了水域的安全通航。
至今,“长江口01”轮的第一批班组成员还对首次遇到故障的场景记忆犹新,并产生了深刻体会:想用好、管好“长江口01”轮这样领先于世界的“重器”,并不容易。面对全英文操作界面,船员们自发翻译说明书,编写三维动画教程,攻克“语言关”“使用关”。十余年间,班组助力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形成了一套涵盖施工、养护、应急的完整管理体系,推动长江口航道维护从“经验型”走向“精准化”,年疏浚量从近1亿方降至5000万方左右,经济效益却逐年攀升——十三年来,通过航道的船舶超60万艘次,货运量拉动GDP年均增长约1600亿元。促进区域化协作发展,支撑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服务沿线七省二市数十个港口,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创新驱动,锻造“硬核队伍”
“先进性是把双刃剑,真懂它、会用它,才能发挥威力。”首批电机员曹传印的感慨道出了班组的技术追求。十年深钻精研,完成技术革新20余项:参与编制《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精准化养护工作法》等操作法,推广至全行业;研发“耙臂声光警示系统”,获长航局群众技术创新奖;发明智能舱容校压工具,研究使用国产化传感器替代,提高疏浚土船方计量精度;改造疏浚船耙头高压喷水系统,增强浮泥扰动效果,提升航道疏浚效率。班组于2023年创建“施海忠航道养护工匠创新工作室”,累计发表论文8篇、软著2项、先进操作法2项、水运工法1项,正在申报实用新型6项。
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班组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代训”培养出38名骨干,85后船长施海忠从三副成长为“浦东工匠”,电机员曹传印从新手蜕变为“电气医生”。三副袁叶超主动担任“情绪疏导员”,凝聚团队战斗力。2023年,班组推动113名劳务派遣工入会,该案例被全国总工会列为基层工会建设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长江口01”轮班组先后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浦东新区“文明班组”等称号,船长施海忠获评“上海市立功竞赛先进个人”。然而,对他们而言,最高的荣誉始终是商船船员那句“看到你们不停地‘挖’,我们就敢安心地‘开’了”。
时代向前,吾辈向上。两艘旗舰、铁军一心,用信念与智慧深耕长江口,奏响了交通强国建设的时代壮歌。未来,他们将继续以精诚共治守护这条“黄金水道”,为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