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上海迎来今年第10个高温日。极端天气越来越常见,一线职工正面对着一年更比一年难熬的酷暑体感。
早上八点半,徐房房屋维急修中心团队准点开工,电镐击碎路面,铁锹深挖碎石,铲子装袋运输……每逢夏季,总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即使明年就将退休的老师傅们,依然奋战在热浪里。
岗位热度指数:
夏季高峰单量炎热双破表
施工现场,气温蒸腾,即使在树荫下测量,记者带去施工现场的温度计也飙升到了37摄氏度。“一夏一冬,天气越坏,我们越忙。”维修队长万鹏举在中心已经干了快20年,对每个季节对应的维修高峰了如指掌,“夏天主攻防汛防台,前段时间上海暴雨,老小区的低洼路面就容易积水,最近积水的报修单比较多,我们今天这单就是给小区的低洼路面加装雨水井,为后续防汛做准备。”
引流排水是物业维修的传统项目,刚入行时,万鹏举就跟“加装雨水井”打过不少交道,多年来,维修工具迭代升级,工序流程优化完善,但核心维修方法依然是传统的那几套工序——钻地、清理、排管、安装,执行这些任务的,也是4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2003年加入中心的吴可山、2009年从老家到上海打工的龙三新……
电镐的轰鸣声时刻不停,每名师傅的工作服都湿透了,紧紧贴在身上,“干这么多年,早习惯了,谈不上辛苦。”入夏以来,徐房房屋维急修中心日接单量激增至50多单。大家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对万鹏举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他坦言,这几年夏天的酷热体感越发强烈,“最难熬的就是高温刚开始那阵,我们天天在外面跑,等持续高温了,身体反而适应了。”
一线报告:
一批老师傅明年起陆续退休
龙三新掏出毛巾,汗珠从他的头上滚落,他是这批老师傅中特别的一员,七月伊始,距离他退休的日子又近了一天。
2009年,他从湖南老家来到上海打工,应聘成为中心的维修师傅,再未换过工作。那几年,中心招聘了不少像他一样的外来务工的技术工人,稳定的环境、包容的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待遇留住了他们。
在中心,将于2026年1月退休的龙三新是个标志性人物,“从龙师傅开始,当年统一招进来的那批老师傅们都要陆续退休,告别岗位了。”万鹏举说,徐房房屋维急修中心成立27年,如今也到了新老交替的时刻,为及时补充新鲜人才,今年新招的几名年轻职工都已拜在老师傅名下学习。
“在上海这么多年,不管是经济上还是见识上,都很有收获。”龙三新感激与徐房的相遇,也期待着退休后的新生活,“先回老家好好休息!”
防暑秘籍:
工会托底从不担心防暑降温用品
维修点位于徐汇区康健街道的一座老小区,多年来,维修师傅已经对小区的角角落落都很熟悉。他们与这些老旧小区共同经历了美丽家园改造、翻新外立面、加装电梯等等小区的“人生大事”,也对哪里需要修缮了然于心。“这两年夏天台风的时候,我们紧急拆了十几个雨棚,今年台风季,这就是我们检查的重点。” 万鹏举说道。
近期的抢修工作“日日爆单”,但对比往年,也有着改变。“以前夏季高峰就两个字,一个‘水’,一个‘电’。”万鹏举回忆,过去夏季用电高峰时候,居民家里跳电是家常便饭,但这些年随着电力技术的进步,跳电逐渐“跳”出了抢修单排行榜,“防汛防台变成了工作的核心,我们师傅们几个小区做得多了,也清楚堵点、疏点在哪里,一旦有预警,我们就提前布防。”
这段时间,维急修中心还忙着新业务——“适老化改造”。“今天估计能把管道都铺好、雨水井做好,路面基本恢复。” 万鹏举的时间很紧张,忙好了手头的活,回去还要钻研适老化改造的事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心突破传统物业服务边界,开启适老化改造业务,延伸社区养老触角。“都是安装的老本行,技术上不难的。”物业是最贴近居民的一群人,做养老服务有天生的优势。万鹏举说,对比平日的应急维修,适老化改造工作环境相对好些,更需要“动脑子”。
户外施工,酷暑难挡,维修工人们自有妙招——擦汗毛巾、公司工会发的盐汽水等常备。“上周工会刚发了一箱盐汽水,防暑降温用品上我们从来不担心的,去年夏天各种用品公司发了五六回有的。”万鹏举说,大家平常抢修出单都是乘坐工程车一起出动,工会就在车上备了人丹、风油精等清凉物资,盐汽水更是成箱地准备着。
据徐房房屋维急修中心介绍,为保证工人的休息,他们每逢夏季格外注意避峰作业,中午最热的时段停止户外维修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