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一年毕业季,一批又一批新人步入职场,开启全新人生。包括他们在内的Z世代(1995—2010年出生),正逐渐成长为职场的中坚力量。然而,最近据全球人力资源机构最新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1%的员工宁可失业也不忍工作煎熬,这一比例在Z世代中尤为突出。
以Z世代为代表的职场新人,为何不愿将高薪与稳定作为终极追求,还以拒绝“拼命工作”“无效内卷”为由重启人生?记者展开调查。
心声解码:为何拒绝“拼命工作”?
放弃高薪职位的“掏粪女孩”黄文静曾坦言:“爸爸干的是最脏的活,赚的是最干净的钱。”她的选择折射出Z世代的共性诉求:工作必须容纳生活。据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有72%的95后认为“职业与生活平衡”比薪资更重要,而传统职场中,仅有38%的人自认为可以达成这样的平衡。
这份对“职业与生活平衡度”的追求,也折射出Z世代果断拒绝“拼命工作”“无效内卷”的三大原因。
首先是反抗透支。23岁的程序员陈哲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他拒绝加班文化,带动团队推行“高效8小时工作制”,在企业成为美谈,他说:“目睹父辈甚至同龄人被工作累垮身体,我觉得得不偿失,我更拒绝重蹈覆辙。”一项研究显示,Z世代不再认可:想出人头地,就只有拼命工作这一条路的观念。
其次是追求工作意义。某环保科技公司95后总监王颖放弃金融高薪,投身环保领域,她说:“每天帮企业减少10吨碳排放,比起在格子间写没完没了的PPT汇报更有价值得多。”调查也印证了她选择:44%的Z世代愿为对社会有益的工作降薪,远超全球28%的平均值。
此外,工作灵活度是Z世代的底线。28岁的赵菲是二胎宝妈,原先她每天通勤时间都要达到3个小时,996回到家累得不行,完全挤不出时间陪伴孩子,后来,她选择做远程外包的外贸工作,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家人,赵菲正是Z世代职场人的典型代表之一。智联招聘数据显示,81%的95后将弹性工作制列为求职首要条件,拒绝“工位囚徒”命运。
外界评价:从“难管”争议到价值重估
曾几何时,Z世代职场人对职场的重构,也引发了不少“火花四溅”的摩擦。某制造业生产车间主任孙先生回忆起前两年新招的那批00后,依然会苦笑:“他们准点下班像踩了‘风火轮’!难管难管。”初入社会,Z世代的职场人难免被贴上“叛逆”“难管理”“抗压弱”等标签。有报告指出,52%的管理者认为年轻员工“缺乏忠诚度”,抱怨其离职率比前辈高2、3倍。
与此同时,Z世代职场人的另一些表现,也正让同事和领导们对他们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广告公司总监刘峰发现,Z世代团队是最会拒绝“表演式加班”的一群人。“虽然他们准点下班,但这些95后、00后最善用AI工具,交策划方案、微信推文往往比其他团队要快上近一倍时间,他们恰恰用效率提升,证明了‘少工时≠低产出’的道理。”
在某电商企业从事行政和工会工作的张女士感慨,是95后、00后给出的建议,帮助企业度过“留人”危机。“他们在诉求调查时提出,希望企业将职工心理健康也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随后我们尝试设立了‘情绪假’,还把一个小会议室改成了冥想室,当年的员工留存率就提升了近30%。”
“他们教会我放下‘大家长’姿态。”46岁的管理者周敏听取00后建议,在部门推行“结果导向制”,取消上下班打卡,团队业绩反而增长了15%。周敏说:“Z世代不是叛逆,而是用行动戳穿低效规则的‘皇帝新衣’,这恰是企业升级的催化剂。”
支招Z世代:在理想与现实间筑桥
尽管在职场上逐渐获得认可和赞誉,但面对漫长的职业生涯,Z世代依旧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
职业规划师陆明给Z世代职场人,尤其是刚踏上社会的新人提出了建议:“用主业养梦想,用副业试新路。”譬如利用闲暇时间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转型铺路;如果选择自由职业,最好不要断缴社保等。
此外,Z世代职场人要学会沟通智慧,化解代际误解,在用自己的专业和成果赢得职场话语权的同时,理解语境差异,前辈将“加班”等同责任心,年轻一代可主动同步进度,消除彼此信息差。
Z世代对“工作意义”的颠覆,表面看是职场文化的代际冲突,实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当企业开始提供灵活办公、情感价值岗位和心理健康支持,证明年轻一代的诉求正推动职场向人性化进化。这场从“生存”到“生活”的职场变革中,Z世代既是破壁者,也终将成为新规则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