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嘴不再是婴儿专属,它正成为成年人的随身物品,甚至出现在办公室里。电商平台上,各类“成人奶嘴”价格从10元到500元不等,部分店铺月销量甚至突破了7000件。宣传页面上,“缓解焦虑”“辅助戒烟”“改善睡眠”等功效格外醒目。
社交媒体上“成人奶嘴”相关话题浏览超2亿次,由此引发的支持与争议声,正席卷职场。
崛起:情绪消费的狂欢
仅上个月,27岁的陈薇就买了3款成人专用安抚奶嘴,她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工作压力大时含着它,好像回到婴儿时期的安全感里”,收获数千点赞。
像陈薇这样的年轻职场人不在少数。午休时分,上海某写字楼,两位年轻白领胸前挂着造型不同的奶嘴,其中一个粉色成人奶嘴被主人称为“续命神器”:“客户在电话那头骂人时,我就抓起来含五分钟,不然,真怕自己当场辞职。”这种曾经只属于婴幼儿的产品,如今已成为职场人的新宠。
“不是玩笑,真的有用。”程序员小涛告诉记者,他曾买过“夜光奶嘴”。“连续加班时,含着它入睡比安眠药管用。”他坦言团队里有三位同事也在用,只是不愿公开谈论。在部分高压行业,这种隐秘的“婴儿化”行为,已成一部分人的共同秘密。
相关数据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2025解压玩具品类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解压玩具市场规模已达55.2亿美元,中国市场突破2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15%,成人安抚奶嘴与“捏捏乐”“指尖陀螺”共同组成新消费矩阵。
争议:“难道还要我给他冲奶粉吗?”
与此同时,围绕成人奶嘴的争议声也一浪高过一浪:有人觉得是“巨婴行为”,不少人直言“公共场合使用尴尬”,一条高赞评论质问:“会议室里叼奶嘴?难道还要我给他冲奶粉吗?”
当不断有人推荐“成人奶嘴很好用”时,中智EAP心理咨询师吕圣婴给出了专业提醒,她表示:这种“症状缓解”极易被误认为是“问题解决”,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过度依赖这种外部安慰物,可能削弱个体自主调节情绪的能力,同时,掩盖真实的焦虑根源,阻碍问题的根本解决。
风险:隐含健康代价
“安抚奶嘴只能让前牙咬合,每天含奶嘴超3小时,持续一年以上,可能改变牙齿位置,还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导致张口受限、咀嚼疼痛等症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医学博士唐曹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安抚奶嘴对成年人口腔的潜在伤害,被商家刻意淡化了。
记者在浏览电商平台正在销售的成人安抚奶嘴时发现,材质安全性也是一重隐忧!售价15.9元,月销6000个,回头客超200人的一款成人奶嘴商品,但其品牌显示的却是“无品牌(无注册商标)”,而其材质仅标明为——硅胶。是否为工业硅胶、会否释放塑化剂?都成未解之谜。
出路:三步构建情绪安全网
“当成年人承受超负荷压力(如职场高压、社交恐惧)时,可能会启动一种‘退行性防御机制’:即个体心理状态不自觉地滑向婴儿期,试图通过熟悉的吸吮动作,在口腔重建一种‘虚拟安全模式’——这激活了我们生命早期通过吸吮获得安全感的深层记忆。大脑随之释放的内啡肽能快速平复焦虑,带来即时舒缓感。”吕圣婴解释。
如同婴儿终将告别奶嘴探索世界,成年人需在“即时慰藉”与“主动成长”间寻求平衡。吕圣婴强调,真正的情绪健康,在于发展多元化、可持续的压力应对策略。她提出“三步构建情绪安全网”,减少依赖,培养韧性。
首先是生理过渡,满足口腔需求,尝试咀嚼无糖口香糖、小口喝水或吃脆爽的健康零食,打断寻求奶嘴的冲动;其次是认知重塑,溯源真焦虑,当掏出奶嘴的冲动袭来,先暂停进行三次深呼吸,从无意识行为转向有意识觉察,识别焦虑核心;最后一定做社会连接,寻找可持续的压力出口,在丰富的人际互动和创造性活动中,找到持久、滋养的情绪宣泄渠道和支持系统。
吕圣婴特别提醒:“如果负面情绪持续汹涌而自我调节效果甚微,或压力已显著影响工作与生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是明智且勇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