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宝宝在奉贤区柘林镇胡桥社区居民委员会五星“爱心妈咪小屋”享受午后时光。
养育成本高、育儿压力重,始终是社会关注的话题。近期,育儿补贴、学前教育费用减免等多项生育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引发广泛讨论。这些政策能否为生育“减负”?人们对生育政策还有哪些期待?
日前,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申工社”发起的“上海女职工生育意愿调查”吸引过万人参与。数据显示:部分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女性表示,政策纷纷落地,她们开始重新评估生育计划,“我们看到社会在为‘生育友好’努力,系统性支持比单纯鼓励生更重要。”
观念之变
从“必答题”到“选择题”
今年以来,国家及本市相继推出一系列生育利好政策:从发放生育补贴到强化生育保险保障,从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到实施女职工产假社保补贴……如此密集的政策举措,无不彰显全社会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决心。
就拿生育补贴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减轻了家庭在育儿方面的经济负担。以国家育儿补贴基础标准每孩每年3600元为例,这意味着一个家庭在孩子0至3岁期间,每年可获得3600元的额外收入。
网友“嘟嘟”表示,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不容小觑,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奶粉、尿不湿、衣物等各种开销便接踵而至,以后还有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对于我们这种经济收入一般的家庭来说,这笔钱或许能支付孩子好几个月的奶粉钱,或是购买半年的尿不湿。
采访中,有些女性对记者表示,政策红利让她们对“条件成熟”的期待更具体:“育儿补贴起码能减轻奶粉开销”“有总比没有好,至少现在省掉了大班托育费用”。
部分原本对生育持观望态度的女性也坦言,政策的落地让她们开始重新评估生育计划,“这不仅是钱的事,更让我们看到社会在为‘生育友好’努力,系统性支持比单纯鼓励生更重要。”
经济之重
养娃成本成首要顾虑
政策频出,给予人们更多“下一个是啥”“何时再有”的期待。在翘首等待下一个好消息时,一部分受访者向记者坦言,他们会更多权衡经济压力、职业发展、养育难等因素,因此还没动摇暂不生育的计划。
在影响生育意愿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压力以绝对占比成为“头号拦路虎”。调查数据显示,31%的女性受访者将“养娃太烧钱”列为暂时不想生育的原因,这一比例远超其他选项,直观反映出养育成本对生育意愿的制约。
从怀孕到孩子长大,层层叠加的开支推高了养育的“经济门槛”。育儿博主“柱爸一定行”近期发布的视频,详细拆解了自家孩子出生两年的养育成本:奶粉、尿不湿、母婴用品、月嫂、看病等开支,年均超过6万元。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显示:全国0至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为53.8万元,上海以101万元位居榜首。社交平台上流行的“模拟养娃成本”互动游戏,同样映射出这种焦虑。尤其对24至30岁、职场起步阶段的年轻女性而言,收入尚未稳定,“养娃烧钱”的现实让她们对生育持谨慎态度。
还有,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是受访者集中反映的问题。调查显示,15%的女性受访者将“托育、早教服务”列为急需的政策支持。不少女性坦言,并非不愿生育,而是孩子出生后“无人照料”的难题,会让自己被迫在“辞职带娃”与“高价托育”之间二选一——前者意味着家庭收入缩水,后者则加重经济负担。
职场之困
家庭与事业难以平衡
如果说经济压力、照护短缺是女性生育意愿趋缓的表面原因,那职场与家庭的角色冲突,便是藏在背后的核心症结。调查中,受访者对“影响工作”“没人带娃”的反馈,看似无关,实则指向同一个困境:女性很难在“职场人”与“妈妈”的角色间找到平衡,而职场歧视更让这种困境雪上加霜。
18%受访女性担心生育“影响工作”,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在一些企业看来,育龄女性似乎就等于“效率下降”“精力分散”。这种隐形标签让女性左右为难:生孩子,可能错过升职机会,甚至工作断档;专心搞事业,又得担心“年纪大了生育风险高”,每一步选择都得反复掂量。
家里的育儿责任大多落到女性身上,美术设计师彭玲玉说:就算有老人帮忙,协调育儿琐事的多半还是妈妈。当职场不够包容、家里没人分担,女性对生育的想法自然会更谨慎,意愿也慢慢变低。
本次调查发布后,一条获上千点赞的网友留言颇具代表性:“育儿不仅是女性的职责,要加大男性在育儿中的比重,生育意愿才会高。”可见,只有当这些现实问题得到更有效缓解,“养育难”的困境才会进一步改善,女性的生育意愿也能得到真正的舒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