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岗位热度指数:★★★★★
职业:叉车工、行李工、水手
地点: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采访当日气温:36℃
暑期正值邮轮出行旺季,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迎来了一年中最“火热”的时刻。巨轮靠泊、旅客上下、物资转运、缆绳系解……烈日炙烤下,一群港口上的运营保障人员在坚守岗位。他们的劳动,支撑起邮轮顺利的起航与靠岸,也为无数游客的旅程增添顺畅与安心。
地表近40℃
叉车工一天换三套工服
采访当日,记者抵达邮轮港时已近上午十点。此时,清晨靠泊的“荣耀号”和“爱达·魔都号”已完成旅客下船入境,下午还将有一批新旅客启航。表面上,码头上冷冷清清,但另一场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正在展开。
几十辆叉车一刻不停地在码头上来回穿梭,成笼的物资被高高托起,又一趟趟精准地运往船边。烈日下,司机胡伟忠操控着其中一辆叉车。
趁工作间隙,胡师傅推开车门跳下车。汗水早已将他整个后背的工服浸透,紧紧贴在皮肤上。“早晨六点就上岗了,根本没停过。”他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笑道,“这已经是今天换的第二身衣服了。正常一天干十来个小时,三套衣服?那是‘保底’消耗!”
码头上到底有多热?记者实测,当时地表温度接近40℃,空气温度也在36℃以上。胡伟忠指了指驾驶舱说:“车里更闷,玻璃聚光,估计有四十多度。空调?有用,但抵不住一直烤啊,只能稍微降一点点,时间长了还是满身大汗。”
客货叉车操作,看似简单,却极需耐心和技巧。“别看只是搬货,难度不小。”胡师傅解释道,“有些行李笼底板不牢,叉车一抬就容易翘、容易倒。客运行李,可不像货运能‘快插猛抬’,必须得一寸寸地来,稳住了,才能保证旅客的箱子安全无损。”
弯腰、搬运、推行
行李工每日重复上百次
离开叉车作业区,记者来到不远处的出境行李托运区。这里热火朝天,下午登船的旅客正陆续交付大件行李。顶棚为旅客遮出一片阴凉,但工作人员却几乎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
行李工谭洪华正忙得脚不沾地。乘客交来的每一件行李,他都要先核对信息,再抬上笼车,随后推往后仓。满载的笼车重量可达两三百斤,他和同事需要双手用力推行。记者一路跟随,持续作业令他脸涨得通红,额头和手臂不断有汗水滴落,衣服已湿透紧贴在背上。
“下午船要启航,行李必须核对清楚。”谭洪华抹了把汗对记者说。话音未落,他又弯腰去搬起下一件行李,随后把满载的行李笼一点点推向安检区域。烈日下,这样的弯腰、搬运,他和同事要重复上百次,甚至上千次。
将巨轮稳稳停靠
“看不见”的水手
即便是数万吨级的豪华邮轮,在最后稳稳靠岸的那一刻,依然要靠水手们的双手。粗大的缆绳从船舷抛下,被一寸寸拖拽固定,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做法。看似古老,却至今不可或缺。
在邮轮港,金叶海就是这群水手中的一位。自1994年走上码头,他已在岗位上干了二十多年。从最初的小船,到如今庞大的 “爱达·魔都号”,他见证着港口的变迁,却始终守在同一个环节。
清晨靠泊时,他和同伴们要第一时间候在船舷下,把粗重的缆绳接住,前后18个人合力拖拽到岸边的系缆桩上,再一寸寸拉紧、打结、固定。缆绳粗糙坚硬,手掌常被磨出老茧。这个环节在旅客登船之前完成,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他们看不见的角落里,船只的安全早已由水手们牢牢拴住。
“早上的系缆最累,缆绳一抛下来冲力特别大,要几个人一起顶着拖,不小心就容易受伤。”金叶海对记者说,“晚上解缆相对轻松些,但同样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系解缆都是危险活,不能有半点马虎。”
正值八月下旬,申城的“秋老虎”猛烈,持续高温让码头作业格外灼热难耐。为了让一线岗位能够稳妥运转,企业工会在防暑保障上竭尽全力:清凉小屋全天开放,冰镇饮品、防暑药品随时补给,绿豆汤车定时送到作业区,尽力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一片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