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皮影陷“接班荒”,创新成“续命”关键,记者探寻沪上老“非遗”生存现状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5-10-16 15:04

摘要: 老非遗项目正集体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困境,在坚守与创新中寻找一线生机。

在松江某活动现场,82岁的老师傅敲打乐器,年过花甲的伙伴手持皮影,在幕布单手操控着48公分的角色,唱词铿锵,台下孩子们好奇地模仿却难抵其精妙。由皮影戏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唐家昌团队带来的松江皮影表演,背后藏着“扎心”的困境——团队7位成员中,年长者85岁,最年轻也47岁,“无年轻人接班”已成为悬在这门非遗技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止松江皮影,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沪上更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称:非遗项目),会发现“后继乏人”并非个例,它们正集体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困境,在坚守与创新中寻找一线生机。


“老非遗”正面临“年龄焦虑”


“周二下午固定排练,商圈、学校、社区有演出就去,能多让人知道松江皮影,就多一分希望。”活动当日,唐家昌结束了现场表演,手里还拿着用矿泉水瓶改造的孙悟空皮影——瓶身剪开、开水泡软、压平定型,这些透明的“新皮影”,是团队为降低成本、吸引孩子做的尝试。他记得父亲当年传艺时,用的还是传统牛皮:“石灰水清洗,太阳晒透,阴凉处晾一个多月,等皮变得透明坚硬才能用。”可现在,别说年轻人学这复杂的制作工艺,就连看皮影的孩子,都没几个会说松江话了。


活动现场特意安排了皮影体验环节,一波一波的孩子兴冲冲上台,双手抓着操控杆,却怎么也无法让皮影做出流畅动作。“我们松江皮影是单手操控,两根棍儿要配合着来,没个几年练不出来。”唐家昌起身示范,拇指轻轻拨动杆儿,幕布上的“武松”瞬间抬臂、转身,动作利落。看着孩子们笨拙的模样,他也有些惆怅,以前团队里学技术的年轻人如今都老了,现在年轻人都有别的打算,没有人愿意把它当作职业。他说,团队里85岁的老伙计没来现场,82岁的彭老师是当天年纪最大的表演者。记者发现,老先生体力虽好,但他们也会焦虑,“身子骨越来越差,真怕哪天就演不动了。”


这样的“年龄焦虑”,并非松江皮影独有。在上海,不少非遗项目都面临“老龄化”困境:松江土布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已年近八十,织布机更是快成为“出土文物”;奉贤滚灯的传承人多为60岁以上老人,年轻人嫌“滚灯重、排练苦”,愿意学的寥寥无几;许多传统的非遗表演,如今只能在少数公益活动中见到;崇明灶花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73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也近50岁,年轻人对“在灶台上画画”缺乏兴趣。这些曾在上海民间鲜活的技艺,如今都因“没人接班”,慢慢走向边缘。


传承断代的背后


“以前学手艺,多是家族里代代传,我就是跟着父亲入的行。”唐家昌老师是松江皮影戏的第七代传人,学习皮影已有20年左右。其师父也是他的父亲唐洪官,也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家昌的话,道出了非遗传承的传统模式之一。活动现场的陆永清父女,也算是丝网版画的“家族传承”——陆永清上世纪八十年代接触民间美术,女儿陆珠荟受他影响,考上上海大学美院,如今也在参与传承。可这种模式,如今越来越难以为继。“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跟着父母学手艺。”也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说,许多人都想把技艺传给子女,可大多被拒绝,“孩子觉得这行又苦又不赚钱,不如找份稳定工作。”


经济收益,是年轻人远离非遗的重要原因。“以前做一件传统皮影,从选皮到雕刻、上色,要十几天。”唐家昌坦言,演一场皮影戏,团队几个人要带着所有装备,包括幕布、钢架、皮影、乐器……忙活半天,收入却十分有限。而现在年轻人在上海打拼,房租、生活费压力大,靠“没人看”的技艺,根本难以维持生活。


不仅是皮影,许多非遗项目传承都有同样的困扰。就比如刻漆技艺,一件作品最少要四五个月,用的大漆是从漆树里采的,纯天然原料,本身就贵,加上耗时长,成品售价不低,能不能卖出去是个很难说的问题。不少年轻人觉得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不愿学。


除了经济压力,非遗项目的“高门槛”也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大漆会过敏,《本草纲目》里叫‘漆疮’,我刚开始学的时候,胳膊上全是疹子,又痒又疼。”松江刻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尹然说,吃苦是做这行的必经之路。“刻漆还要有雕塑基础,粗灰、中灰、细灰要一层层批,少一步都不行,年轻人没耐心沉下心练。”唐家昌也说,松江皮影的操控看似简单,实则要“眼、手、脑”配合,“单手控制两个杆儿,还要配合剧情做动作,没个三五年,根本达不到演出水平,很多年轻人练几天就放弃了。”


更让传承人们无奈的是,非遗与年轻人的“生活距离”越来越远。“现在孩子看动画片、玩游戏,哪还会主动看皮影戏?”唐家昌发现,每次去学校演出,孩子们刚开始觉得新鲜,但看一会儿就注意力不集中了。陆珠荟也提到,年轻人更熟悉动漫、短视频,对传统版画的认知还停留在“老古董”层面,就算有人想学,也觉得这门技艺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没必要花时间。


老非遗要有“新活法”


面对困境,沪上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没少想办法,他们从自己的实践出发,摸索着让老技艺适应新时代的路径。“我们现在不只用松江话演了,改成普通话,还加了禁毒、光盘行动这些现代主题。”唐家昌说,团队特意创作了新剧本,把当下的社会议题融入皮影戏,“上次在社区演,好多老人和孩子都看得很认真,这样既能传艺,又能传递正能量,年轻人也更容易接受。”他还拿出用矿泉水瓶做的皮影,笑着说:“这个成本低,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做,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皮影离他们近一点。”


陈尹然则在“非遗和教育融合”上做文章,他在上海公益美术职业学院开设漆艺课程,把刻漆技艺融入教学,虽然学生不多,但他从没放弃。“我会带学生去看漆艺展,让他们触摸大漆、感受刻漆的质感,慢慢培养兴趣。”他还把漆艺结合到小的装饰品上,“做一把古琴很难,但做一个挂坠就容易得多。让学生知道,非遗不只是‘收藏品’,还能变成‘日用品’。”陈老师认为,只有让年轻人看到非遗的实用价值,他们才会愿意学。


除了传承人的努力,社会力量的参与也给非遗带来了新活力。松江区叶榭镇有八个非遗项目,当地建设了非遗展示馆,其馆长屠芳正积极在社交平台分享非遗技艺和乡村生活,她的粉丝量过万,通过大众传播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非遗。


非遗项目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传承人的坚守,也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这些传承人的努力,正在为沪上老非遗寻找“新活法”。或许,当非遗不再是“老古董”,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能让年轻人喜欢的“新潮流”时,“后继无人”的困境,才能真正被打破。


摄 影:陈恒杨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当“老手艺”遇上“新匠人”:越来...

海派剪纸不止于纸——访百年工运文...

老字号·老法师·新员工特别报道之...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