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病了可以请“病假”,家中有事可以请“事假”,那么,情绪出问题甚至影响工作了,能不能也请个假?而公司会不会批呢?身在职场,“打工人”处处“心”不由己。一份关于30座城市50家全国500强企业中青年员工的调查报告显示,78.9%的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仅有5.8%的员工称自己没有压力。然而,不仅是500强企业员工有压力,焦虑、抑郁正成为不少职场人不得不直面的心理问题。
“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尽管这是一条约定俗成的职场规则,但人非圣贤,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此前,就有公司出台过相关规定,给员工放一次“情绪假”,舒缓焦躁情绪后再回归岗位。宁波某公司“情绪假”一般为一至两天,工资、奖金等待遇不受任何影响,以后可以补班,也可以不补班,任凭员工自己。
这一“情绪假”的人性做法,着实让一些人羡慕不已,可也有人提出“情绪假”似乎有违常理。对员工来讲,大家是否都认可“情绪假”的存在?对企业而言,这样的“福利”该不该设置?一旦设置了该如何落实?其背后是否还存有劳动权益的隐患?
员工:“情绪假”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
“真的很烦躁!”上海某三甲医院急诊室护士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呼烦躁。原来,年初时宋平转岗到了急诊,比原先科室的工作忙上许多,儿子今年又面临升学考,学业压力不轻,全家人跟着紧张,加之前段时间她老公刚查出来进展期的甲状腺癌……多桩烦心事积压下来,让宋平内心变得焦躁无比。“我感觉自己身体里仿佛有个小‘火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出来。”她一脸沮丧地说。尽管有着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可她坦言这也是第一次感觉到力不从心,甚至还影响到了工作。“我记得有次给一位老奶奶扎针,她血管很细,平常我都能处理好,可那次不知为何我突然慌了,第一针就没扎好,随后是第二针,病人连连喊痛,我只好找来同事帮忙。”宋平说自己也想过请假,可情绪不好就“丢下”工作,难免显得矫情。“如果能名正言顺放一天‘情绪假’当然好,可我们职业特殊,如果我脱离岗位,其他同事压力就大了,我只有自己忍耐,尽量不影响工作,‘情绪假’也只是停留在‘想想’的阶段。”宋平说。
“如果有‘情绪假’,我会想什么也不干就在家躺一天……”作为一名90后的五百强企业的产品经理,凯文直言他心中的“情绪假”就是“放空假”。初入职场时,凯文就有被领导当众骂哭而心灵受创的经历:“甚至还不止一次。那时感觉天都暗了,一个身高一米八的大男人,在办公室里‘泣不成声’。后来连着几个月人都是丧丧的,最后还是坚持不了辞了职。”回忆这段经历,凯文已经释然:“‘情绪假’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却不是必须。成年人需要面对诸多挑战,要善于自己给自己做减法。”现在的他依然还会遇上被质疑的时候,他表示:“如果是我的问题,我就虚心改正。如果不是,那更要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没错,情绪化地落泪或争执,只会让工作越来越糟。”
企业:不要等情绪来了,才想给员工放个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沪上某知名员工身心健康管理(H-EAP)服务机构CEO章智云表示:“‘情绪假’其实可以是种福利,但等情绪来了才想到给员工放假,就为时已晚了。关心应该从日常做起。”对他们公司而言,不仅会为其他企业提供H-EAP服务,也会给自己的员工提供身心健康管理方面的福利,这项福利从公司成立之初延续至今。“因为只有员工身体健康、情绪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章智云说。
章智云明白,其实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会经历起伏,情绪不好和感冒无异,可能休息一两天就好了,但如果一直积压着不去进行舒缓或调整,反而容易严重。章智云就曾经批准过员工因为情绪不好而请的假,她告诉记者:“因为我们公司是做H-EAP服务的,所以大家会有共同的认知,并不会谈心理健康就‘色变’,因此,当公司的员工发生‘情绪问题’时,管理者也是允许员工请假的,甚至还会提供更多必要的帮助。当然,事先我们也会先鼓励员工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谈及会否在公司设立 “情绪假”,章智云说,目前尚无额外设立“情绪假”的打算:“在员工出现相关问题的时候,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是要给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帮助他们面对这个事情,不是说非要有‘情绪假’这类的假期存在,但企业给员工的支持和鼓励一定要有。”
章智云表示,目前“情绪假”还存在许多模糊的边界问题,也影响到其被广泛认可。她说:“首先是相对难控制,尤其对员工数量较多的大型企业来讲,对生产经营产生何种影响,可能还需相关立法来规定;其次是定义尚不明确,如何客观评价员工的情绪好坏,到什么程度了可以请假,这也有待专业人士或机构商榷;第三是企业雇主的理解与接受度,尽管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依旧会有人谈心理问题‘色变’。”章智云补充道:“企业需要提高认知,并且允许‘情绪问题’这种情况存在,同时管理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尽可能为员工提供专业机构的辅助与支持。”
心理咨询师:工作间隙度个“迷你假”犒赏自己
心理咨询师陈天润告诉记者,之前她就遇到过一个案例,咨询者的生活与工作压力同时出现,情绪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她当即与企业沟通,建议给该员工提供一到两天的“情绪假”做调整,同时,还让企业考虑减轻该名员工的工作量,并暂时调整与其相处的方式,给予工作及情感上的支持。最终,在陈天润的指导下,该名员工在休了“情绪假”后又较好地回归到工作岗位上。
“其实,在社会上,每个人都会面临情绪问题。职场也好,生活也罢,要学会自我调节。”陈天润说:“平常可以多做运动,每天抽几分钟时间冥想放松,必要时给自己度个‘迷你假’,在工作间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犒赏自己一下,适当‘吐槽’寻找支持,也能让情绪得到安抚。”
陈天润同时提醒,对企业来讲,也应该将员工心理关爱提上议程。她说:“定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测评势在必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立健康医生热线,定期举办情绪压力管理相关的培训与沙龙,让有相同困扰的员工形成互助小组总结经验,在职场中设立情绪减压空间,通过减压器具,方便员工在情绪强烈的时候,可以有空间及辅助工具进行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