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2022下半场,租房人的你是否打算换间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2-07-09 17:51

摘要: 职场人努力寻找租金与通勤便利的平衡点。

伴随着2022年下半年的开启,应届毕业生离开校园,居家办公的职工回归岗位,许多职场人有了租房换房计划,上海的租房市场也进入了火热阶段。


本报调查栏目联合申工社,围绕租房考虑的因素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多数职场人仍以租金高低为租房首选项,也有职场人因经历了长时间居家办公的隔离状态,表示与合租室友矛盾频生,换房迫在眉睫,成了6月后的头等大事,还有不少资深“沪漂”分享了自己的租房故事。


房租、交通、周边配套

最受租房族关注


日前,本报调查栏目联合申工社进行了一项名为“租房族,你租房时首要考虑什么因素”的话题调查。调查发出后,引发网友积极参与,共计收到了1262份投票数据,网友们在评论区热议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租房故事与租房观点。


“当你选择租房时,你认为最主要的3个考虑因素?”面对这道多选题,房租金额、交通便捷、小区环境与周围配套分别以28%、23%与15%的票数占比当选前三。


租房是很多“沪漂”来上海后的第一步,每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行业收入的高低决定了个人房租预算,投票排名第二的交通便捷则反映了大都市里通勤的重要性。在评论区内,有网友虽是上海本地人,由于上班路程问题不得不在外租房,“交通方便、离公司近、离地铁站近”的要求频繁出现在评论区,还有双职工家庭网友发出了“只能挨着一个人的单位近”的感慨。可见,如何在租金和交通便利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了大部分租房打工人寻找便利生活的方向。


除了投票选项中的考虑因素外,评论区内的网友给出了他们的“经验之谈”。网友“crystal”建议一定要看看房子是否有独立卫生间、墙壁是实体墙还是隔断,网友“胡笛新”是来沪的资深租客,租房首选“稳定的好房东”,选好了房东才能安心生活、工作;还有网友建议提醒租房时要考虑房东是否能协助办理居住证、注意查看房东的证件、白天租房看光线、测试家电是否能正常运行、找个靠谱工作资历老的好中介而非完全依赖租房平台等实用建议。


网友“DU”留言了一首租房打油诗,“千辛万苦找房源,租金都是几千元。不能太贵太费钱,每月自己留点钱。除了租金看中啥,室友素质不能垮。交通便利很重要,毕竟路近多睡觉。”文字接地气又真实,写出了当代不少租房人的心声。


后疫情时代

改变租房要求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居家办公成了现代职工办公的常见方式,这也对职工的居住环境与条件提出了要求,在“租房考虑因素”的投票中,共计372名网友投给了“合租的室友素养”,可见室友的素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职工择房的偏向。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95后”青年职工小闻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他刚搬进一间郊区的合租房,三室一厅内一共居住了三户人家,“以前大家上下班时间不一样,一个月也碰不到几次面。隔离在家的时候天天见,矛盾一下全出来了。”小闻向记者抱怨,合租的室友卫生习惯差,经常把用过的锅碗瓢盆堆在洗碗池里,隔离期间积攒的垃圾常常飘出腐烂的味道。不止在生活上小闻备受困扰,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有一个室友每天固定上午9点做饭,老房子隔音不好,住的单间又在厨房边上,我每天上午开早会的时候,背景音就是她做饭剁菜‘咚咚咚’的响声。”


最近,小闻的公司修改了上班时间的规定,每周工作日将有两天提倡员工居家办公,“有一说一,居家办公在疫情期间确实风险更小,还节约了上下班通勤时间,我心动得不得了,但居家办公绝对不适合合租人!”六月回归工作岗位后,小闻迫不及待地寻找中介找了一间一居室,“现在的合租屋其实还没到期,但我等不及了,哪怕付违约金也一定要搬家。”


如果说室友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合租生活的愉快与否,房屋的硬件设施则同样成了年轻职工租房的重点考虑项。


小闻的朋友琳达也在某头部互联网企业工作,由于岗位时常需要加班,公司食堂又是一日三餐齐全,琳达几乎完全不做饭,租住的公寓里甚至没有一口锅。“最开始居家隔离的时候,我只能用我的烧水壶煮泡面,这是我房子里唯一能把东西煮熟的工具,一连吃了一周泡面,后面咽都咽不下去了,看到泡面就想吐。”过去,琳达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不高,一张床、离公司近就是她的全部要求,“考虑到安全所以当时选了有24小时安保的公寓,里面的厨房其实压根不能算能做饭的地方,没有煤气只能用电,我压根不会做饭,电磁炉、微波炉当时一个都没配。”进入后疫情时代,琳达也在考虑换房,“我现在想住一个有烟火气的地方,至少要有个能烧饭的灶头吧。”


公租房、经适房

缓解居住压力


对于大部分的“沪漂”来说,房租支出一直是上海打工人占比最大的一笔费用,因此“价廉物美”的公租房吸引了不少打工人。公共租赁住房即“公租房”,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由专业机构采用市场机制运营,根据基本居住要求限定住房面积和条件,按略低于市场水平的租赁价格,向规定对象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最长可独居6年、租金相对市场价有一定性价比、不用担心房东卖房换房而被迫离开……正在排队申请公租房的李先生向记者一一罗列了公租房的优势,但是已经排队近半年的他也深知公租房的缺陷,“房子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我前面还排着400号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


像李先生一样有着类似困扰的人不在少数。据某公租房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透露,由于他们负责的公租房位于徐汇区,交通相对其他区域具有一定优势,小区早已居住得满满当当,“公租房申请居住应该是6年左右,一般来说居住时间4—6年的比较多,公租房最重要的优势还是给刚到上海的青年群体解决了居住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杨浦区首批环卫工人也顺利签约入住公租房。杨浦区外地来沪的环卫工人有约2700至2800人。为改善一线工人居住环境、缓解生活压力、提升工人工作积极性和生活幸福感,上海杨浦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为环卫工人申报了定向保障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公租房。公司工会主席表示,公租房申请的筹备工作历经五个月之久,公司与市、区两级公租房公司对接,首批申请到17套房源。按面积与户型大小,单个床位费为500元至800元,约为市场价的5.5折。


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租住的公租房,购买的经济适用房等政策陆续出台,为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打工人缓解居住压力。网友“郭征”也在调查评论区内分享了家庭租房到住房的经历,和太太恋爱时女方租房住,婚后一家人蜗居在石库门里,当有了双胞胎女儿后又顺利申请到了经适房。从租房到老破小,再到新房,这名网友感慨:“一步步走来不容易,也感谢国家的强大。”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调查 | 8小时外,你还会运动吗...

调查|你在哪里买年货?48%受访...

调查 | 三成受访者表示有跳槽意...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