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前,是中小学生办银行缴费卡的高峰,以往,一些家长因为忘带亲子关系证明等证件,少不得要多跑一趟银行,费时费力。而在上海农行的网点,工作人员只需扫一下客户手机银行APP上的二维码,身份证、户口簿、出生证明等电子证照信息就可在网点柜面打印、亮证,人性化的服务方便了用户,深获好评。
除了针对K12系统学生的便捷办卡服务,今年,上海农行还对复旦、同济、华理工等大学的新生推出校园借记卡绿色快捷办理通道,大学生事先网上录入身份证、地址等信息,开学报到时,只需手机微信扫码,借记卡就能当场被激活。
“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就能少跑腿。我们为持卡人提供更加优惠、便捷、有温度的支付体验,在‘农’情相伴的服务理念下,与客户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科技与产品管理部副总经理费玉华说。她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运用金融科技技术,改进金融业务模式,在农行网点部署大数据中心电子证照临柜外挂系统,大大提高了业务流程的便捷性。工作室还采用电子证照技术,成功打通从工商注册、尽职调查、在线申请到最后一键开户的线上化开户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企业开户“一站式”金融服务,使得农行成为沪上首家将电子证照技术用于对公开户业务的商业银行。
费玉华,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模,是农行上海市分行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的领军人物。费玉华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以科技引领创新,创新助力服务,深入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和云技术等金融科技,支持数字化转型、线上信贷、智能运营,不断提升客户服务的精准度。在费玉华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完成农行上海市分行分账核算资金监测系统、证券资金清算系统、统一资金划拨系统、外币线上E汇通、企户通,以及自贸区、财政国库、银企直连等重大系统建设,为农行上海分行积极参与本市自贸区建设、科创版上市、“一网通办”推广等做出重要贡献。
自2018年起,农业银行围绕数字化转型目标,提出“薄前台、厚中台、强后台”IT架构建设思路,农行IT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国产化、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进程不断加快。费玉华说,上海分行地处国际金融中心,有着丰富的金融创新场景,存在大量自主研发的特色应用系统。IT架构改造,牵一发动全身,不仅需要做好全部系统的改造,还要保障业务正常的创新需求。她带领团队克服疫情不利影响,采用集中封闭开发方式,提前完成改造任务,所有交易系统均实现安全、平稳过渡。
“创新”是费玉华团队的核心驱动力,为了加强公共数据应用,创新普惠金融服务,2020年,工作室融入市政府“物联、数联、智联”城市数字底座研发,引入上海市8个委办局近1.7亿条数据记录,研发出首个智能化可持续学习的小微企业风控数据模型。基于该模型,推出针对诚信纳税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纳税e贷”和普惠金融产品“申e贷”,其中“纳税e贷”累计发放贷款30多亿元,为4000余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纯线上的小微信贷智能产品“申e贷”,实现全自动的产品准入、额度测算、贷款发放,帮助小微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农行优惠贷款。截至2020年底,已服务客户超过2000户,其中准入客户超500户,放款金额1.2亿元。
此外,2020年,工作室基于云端概念和线上化平台研发技术,推出“云国库”产品,在移动端实现国库业务的“在线四级审核”功能。
积极参与一网通办,提升民生金融服务水平,是工作室的另一大努力方向。团队研发具有“无感支付+自动提额”特点、关联医保电子凭证的“医保信用付”产品,实现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无感支付“医保电子凭证”, 客户能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更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据悉,创新实验室一直在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在农行网点自助机具落地,目前农行超级柜台可提供涵盖市社保局、市公安局、市医保局等近150个服务事项,支持政务服务数量同业第一。
劳模引领效应,激发创新热情,结出累累硕果。自2020年起,工作室的“大数据脱敏方法”“一种银行账户动账通知服务系统”“基于可信数据行为分析的风控方法”“金融业务操作日志的筛查方法及筛查装置”“混合存储系统及文件的自适应备份方法”等7个科技成果,已申报发明专利。
青年科技人才是金融科技勇于创新的源动力,工作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1人,由软件研发、业务测试、产品管理等部门技术专家与业务骨干组成,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创新、系统研发和业务测试经验。为了打造一支柔性、高成长的科技人才梯队,费玉华十分重视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为每一名新入行员工指定带教老师,针对每人不同的特点定制培养方案、签订代教协议,专门组织编程、数据分析大赛,为青年员工充分展示自身才能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未来,还计划将工作室延展至‘云端’,通过驻场研发、远程需求研制和线上培训的视频会议多种方式,提升研发工作效率,扩展工作边界。”费玉华说,我们正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攀登高峰,她愿成为农行上海分行前进道路上最坚实的一块踏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