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市级传承人王勤为“老技艺”注入“新生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饶茗柯 发布时间:2024-07-11 12:44

摘要: 为传承“千年技艺”,王勤持续不断创新,将草编技艺和草编文化发扬光大。

在铺满黄草的草编工作室里,王勤正低头编着“新作品”:“用三股编编成辫子,勾勒出多彩的山脉,让灯罩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显得更时尚。”王勤说,现在不少民宿偏爱这种带有乡村古朴风格的草编生活用品,她们也在尝试跨界合作,寻找新突破。工作室里堆满了黄草秆茎编织的草编作品,从传统的拖鞋、挎包、钥匙扣,到茶具、家居文创用品,这些草编工艺品纹理清晰、细密匀称、平整光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传统又不乏创新,精细、轻巧、美观,让人爱不释手。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市级传承人,王勤在传承老一辈草编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十几年来,创新作品100余件,获得上海市劳模、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嘉定工匠等荣誉称号。


“这里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我从小就跟着妈妈做草编,用草编赚零花钱。”王勤说。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黄草编制品就是朝廷贡品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千年技艺”。清朝同治年间,嘉定形成了以徐行镇为中心的黄草编织区,成为本地农民一项主要的家庭手工业。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徐行草编逐渐低迷,黄草种植、草编技艺面临后继无人、草编匠人老龄化的窘境。


对草编的热爱,让王勤默默坚持下来,她暗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将这份古老技艺传承下去。王勤拜老一辈市级草编传承人计学成为师,开始系统学习编织方法和图案设计,将草编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她说,制作草编的过程枯燥且繁杂,遇到灵感枯竭,产品销路不景气,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但是我很享受作品完成后的快感,”她说,“一生择一事,当你做成一个作品后,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她制作的草编越来越精美,但是愿意接受的年轻人却依旧不多。王勤意识到,徐行草编要打出名气,必须持续创新。


政府在种植原材料、草编技艺培训、产品宣传、院校合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植。这让草编事业出现转机。“我比较幸运,遇到了好时代。”



她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的培训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眼界和美学修养,给自己“充电”。随之,黄草与竹、皮革等材料结合的作品孕育而生,“龙凤果盘”就是徐行草编与金华竹编的一次“跨界合作”,果盘内部以黄草勾出龙凤呈祥,而外围则用竹编加固。“结合了竹编之后的作品好看又实用。”王勤说。她自豪地展示了不同的“组合”,搭配皮革拎手的草编挎包、包裹黄草的茶具套件、融入草编元素的漆器镇纸……


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王勤将现代科技灵活运用到草编作品中,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她将3D打印技术结合草编技艺制作南湖红船、一大会址等模型,令人惊艳。 “作为草编传承人,我希望草编在发挥装饰和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能够传达一种精神力量,留下时代的印记。”王勤的灵感如泉涌,之后,“上海加油”、“逆行者”等抗疫主题的佳作不断。



如何解决草编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一直萦绕在王勤脑海中。2014年,她开始主持“徐行草编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每年都坚持开设草编培训班和暑期班,为喜爱草编文化的年轻人提供接触和学习编织技艺的空间,她还带领团队走进校园、企业,将草编技艺和草编文化发扬光大。 “希望我们的草编作品能够从徐行,从嘉定,从上海‘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喜欢。”


责任编辑:饶茗柯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天生我“材”必有用!上海聚威新材...

临危受命,上海奉锦环境建设管理有...

显微镜下筑梦航天,上海航天电子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