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士一公司国江路停车场“公交三烈士”广场,耸立着一座白色雕像,镌刻着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为钟泉周、王元、顾伯康三烈士殉难一周年追悼大会所写的悼词。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过长江,面对强大的攻势,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往广州,南京的公教人员领取了应变费。国民党政府上海市长表示,“在时势必要时,将用南京的办法疏本市公教人员及其眷属”。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工人群众濒临饥饿。1949年2月,为了配合解放军渡江解放上海,上海公交工人又一次向国民党反动当局发起了声震全国的大罢工。
当时,已被公交工人推选担任公交“员工福利会”理事长的钟泉周和理事王元、顾伯康,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代表全体公交工人慷慨陈词,大义凛然地向反动当局提出了“保障工人生活,提高工人待遇,发放应变费”等要求。反动当局理屈词穷,陷于万分狼狈的尴尬境地,于是调遣大批荷枪实弹的武装军警和特务暗探包围了公平路保养场和枫林桥保养场,对公交职工进行残酷迫害,解雇全体职工,强令重新复工并密谋制造“借人头平工潮”。2月16日深夜,反动当局秘密逮捕了钟泉周、王元和顾伯康,并于次日将他们杀害于江湾刑场。
时光荏苒,转眼间,“公交三烈士”殉难已71年。当记者来到“公交三烈士”广场,来到“公交三烈士”纪念馆,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
姚一鸣:爷爷当年和“公交三烈士”共同战斗
今年40岁的姚一鸣,曾经在当年的巴士一公司实习过。
站在“公交三烈士”广场,他回忆道,小时候,在巴士一公司工作的爷爷姚伯斋曾经带他渡江来到四平路停车场,指着雕像,告诉他当年的往事。
爷爷接触“公交三烈士”,是当时读职工夜校时,听过他们传播革命真理的课,产生了进步的思想,也积极参加了罢工队伍。
“公交三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史称“二·一七”事件。该事件激起了全国各界人民的愤慨,他们纷纷发表抗议声明,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支援上海公交工人的罢工斗争。而上海的公交工人也没有停止斗争,还是继续罢工,开展了反屠杀、反破坏、反搬迁、护厂斗争。在那段岁月里,爷爷参加了工人纠察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他和同伴躲进爱国人士家里,继续战斗。
在迎接解放军进城的前一晚,爷爷和同伴想方设法搞来了墨汁、纸张,制作了大量的欢迎标语。翌日,爷爷和同伴勇敢地走上街头,挥舞着标语迎接解放军。
姚一鸣说,当时,他只有五六岁,爷爷讲的故事,他已经记不全了。但他始终记得,爷爷每当讲起这段特殊的经历,就眼含热泪神情激动。
他依然记得,爷爷虽然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委屈,但爷爷始终相信党、相信自己的信仰。
姚一鸣遗憾地表示,可惜爷爷2002年过世了,否则,他会把爷爷当年的经历采取“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传家宝。
施雅沁:每次讲解都是热血沸腾
施雅沁现在是巴士一公司十二车队党支部书记助理,也是“公交三烈士”纪念馆多年的兼职讲解员。在她整理的史料中,她发现“公交三烈士”纪念馆1950年在上海市政府的帮助下已落成开馆,馆中珍藏着全国总工会、上海总工会等赠送的牌匾原件,弥足珍贵。
2009年,四平场面临市政动迁。巴士一公司首先想的是,是“公交三烈士”纪念广场和纪念馆的保护与使用。经过精心安排,迁至现址国江场停车场。“这里,离‘公交三烈士’英勇就义的原江湾刑场不远,也算是英魂归来。”施雅沁说。
2018年起,施雅沁作为讲解员,已经为久事集团、久事公交集团、街道、新入职职工、新入党职工等讲解了无数次的“公交三烈士”革命事迹。在她记忆中,每年的清明节,巴士一公司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给英烈敬献花圈,缅怀英烈事迹,而今年该公司15个基层党支部分别前来参观学习,其中十二车队党支部还制作了微党课,将“公交三烈士”事迹作为素材。施雅沁说,“公交三烈士”纪念广场和纪念馆,已经成为上海公交的红色基地、“四史”教育、培训基地,成为上海公交共同的精神财富。
施雅沁透露,为了继承和保护好这个精神财富,巴士一公司准备把“公交三烈士”纪念馆从五楼搬至一楼,扩大场地,重新充实史料,组成宣讲团,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交人。
淡志煜:至今还记得烈士遗书中的句子
年近九旬的淡志煜20岁时,就进入公交公司,后来成为巴士一公司职工。在他记忆中,“公交三烈士”雕像最初耸立在四平路停车场,而那个停车场建成后,成为远东第一停车场。
“公交三烈士”纪念广场后面有一个面积不大的纪念馆,里面存放着“公交三烈士”的遗物,其中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工人运动领袖之一的顾伯康被捕后,匆匆写给妻子周慧彬的一封家书。至今,老人还能背诵其中的几句,“彬妻如面:我今天被公司陷诬关在沪淞警备(司令)部,或须冤枉要死,希你照看小孩,能够在家乡再(更)好。否则就决定改嫁,免得吃苦。”
老人饱含热泪地说,真是字字血泪,令人动容,这些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解放后,革命先烈的事迹始终激励着公交人。淡志煜说,当初,他和同伴们为了改进公交车发动机,没日没夜地干,由于缺乏场地,临时借用了“公交三烈士”纪念馆。每当夜幕降临,人极度疲劳时,抬头看见“公交三烈士”的照片,他们就充满了力量。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搞出了“国产牌”转子发动机,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也解决了公交车发动机问题。
老人还记得,当时为了纪念“公交三烈士”,企业建立的图书馆,命名为“217图书馆”,他至今保留着两本图书馆清理时购买的旧书。
淡志煜说,对于烈士后人,巴士一公司还是很照顾的。当时,王元的侄子被招收到企业,担任了站点调度员,且给予不上夜班等照顾,但王元的侄子考虑到自己是烈士的后代,一概婉拒。后来听说王元侄子的儿子也进入巴士一公司工作。老人说,善待烈士后人,也是企业的温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