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四大职业培训“基地”现状调查|上汽集团培训中心:竞速“新赛道”,每年培训10万人次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3-07-18 10:25

摘要: 制造业渐受青睐,新赛道孕育未来。

头图:上汽集团培训中心汽车学院技术教研室主任徐海峰(右)向学院讲解工具坐标系的应用知识。


上汽集团培训中心,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80年的上海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职工高等学校。校址几经搬迁,如今位于同嘉路79号。培训中心内设有各类实训室,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汽车安全等,丰富而全面的课程体系、强大的专业师资阵容、先进的实训设备,每年培训10万人次,为汽车产业技能工人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升级”之路。


围绕“新四化”战略目标

搭建数字化工厂课程体系


从今年四月份起,上汽大众职工周继望每个周六都会“泡”在培训中心。采访当天,他正在实训室内进行电气和机械装调的操作练习。周继望告诉记者,他从上海电机学院毕业进入上汽后,每隔几年,就会来培训中心进行再“深造”,“这里的培训项目种类全,有技能鉴定、岗位提升、学历学位晋升等,非常丰富。”从电工高级,到电工高级技师,时下热门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是他学习的第三个项目。


汽车学院内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_副本.jpg

汽车学院内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当前,上汽集团正在竞速“新赛道”,锚定“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新四化”战略目标。而培训中心的课程也围绕于此不断迭代,聚焦数字化工厂课程体系的搭建,尤其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如智能芯片、软件架构、域控制器、AUTOSAR等方向突破,形成五大课程体系900个门类的课程。


智能制造在上汽产线上的应用很早。工作中,周继望所在的上汽大众维修部门承担着九十余台机器人的故障诊断、维修保养等任务。为了能更了解他的工作对象,他主动报读了这门课程,“因为在工作中还涉及不到机器人编程,所以想来这里拓宽知识面,从机器人的‘思维’角度更熟悉它,学习到现在收获相当大。”


周_副本.jpg

学员周继望正在进行电气和机械装调的操作练习。


培训中心的教师队伍由近300人的专兼职培训师组成,其中超过七成是来自企业内部的专家。这支实战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不仅保证了培训效果与生产需求的紧密配合,而且对于新课程系列的开发落地亦能迅速响应。


紧邻周继望课堂的另一间教室,第二期数字技术工程师(智能制造)培训班当天迎来开班首日。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上汽集团出品的数字技术工程师班目前尚属全国“首个”。


汽车学院开班1.jpg

汽车学院院长华闰祺在第二期数字技术工程师(智能制造)培训班上讲话。


培训中心汽车学院院长华闰祺告诉记者,“学院一直在尝试探索对新职业和新技术的培训模式。”他进一步解释,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着眼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管理、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旨在扩充汽车制造领域的高水平数字技术工程师队伍。


开设工作室创新训练营

参访课程让学员印象深刻


制造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队伍。在带教育人方面,各企业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支持技术能人更有效地带领团队,汽车学院专门开设了“技师工作室创新训练营”。课程经过多年探索及实践检验,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为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团队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杨军是上汽工匠、上汽大通试制总装工艺工程师,由他作为带头人的“试制创新工作室”桃李丰硕。曾先后参与过两次训练营培训的杨军表示,“眼界和思路大大打开了。”


微信图片_20230717143256_副本.jpg

上汽集团培训中心外景


汽车学院技术教研室主任徐海峰向记者透露,“训练营每年都会从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建设、工作室建设、领导力、管理工具等方面进行课程更新,并引入新的技术及参访交流机会,为工作室带头人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团队管理和领导、工作室建设、问题解决、师徒导师制等多个维度赋能。”


对于创新“元”能力的培训,令杨军印象深刻,“无论是创新还是解决问题,都不是靠灵光一现的,老师教会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思考,从而高效率地破题,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而几次跨行业的参访,则让杨军获益匪浅。他清晰地记得走进宝武热轧厂的那天,被“蓝领科学家”王军的创新案例、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所折服,“行业不同,但底层逻辑是共通的,从中我学到了许多通用的原则和策略。”


摄 影:展翔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沪上四大职业培训“基地”现状调查...

沪上四大职业培训“基地”现状调查...

20名“临港工匠”诞生,97年出...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