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四大职业培训“基地”现状调查|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年,上海生源明显开始增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3-07-18 10:25

摘要: 制造业渐受青睐,新赛道孕育未来。

头图: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院外景


作为沪上顶尖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炙手可热,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技校早已摘掉了“烂校”的帽子,为制造业源源不断输送了大批人才;而上汽集团培训中心,如今正聚焦数字化工厂课程体系的搭建,其每年培训人次达10万之多。一个是传统制造业,一个是竞速新赛道的朝阳产业,劳动报记者连日来实地走访,寻找职业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育大国工匠、为时代孵化制造好手、为就业打通成才之路的技能密码。


热气蒸腾的暑假,焊接的电光、敲打的锤响从长兴岛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工厂里传出,几名学生正在备战职业技能大赛。


这批学生中,有人是中考分数远超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上海考生,有人是千里之外幸运入选的山区学子,他们的带教老师,是曾入选技能大赛国家队的技能好手,也是选择毕业留校的学长。不仅教书育人培养新一代产业工人,学校也承担着江南造船两万余名职工的培训。


图片.jpg


上海生源近两年不断增多

招生机制转为“三分天下”


拥有近一个半世纪历史的江南造船是中华民族工业摇篮,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50年,经历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考技校难于考高中”、近十年“追求学历轻视职业教育”的波澜,今天的江南技校,在招生上已然再次发生了转变。


“在前几年,外省市的生源可能要占到90%左右,但这两年,我们的上海生源明显开始增多。”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王春年将这两年生源结构上的变化称作“三分天下”,“例如招生1200名,400名是通过上海中考考上来的本地户籍考生,400名是从湖南江西的生源基地选拔出来的孩子,最后400名学生都属于外省市户籍但父母在上海务工的类型。”事实上,千余名的招生名额远不能满足报考的学生们——上海地区通过自主招生渠道报名的学生人数是招生计划的两倍;前几天湖南郴州生源基地招生咨询台刚摆出来,就排起了长队;招生咨询热线开放的那两天,办公室的两台电话响个不停。


图片2.jpg

实训工厂内,学生与带教老师战高温集训。


曾几何时,上中专技校还是高中落榜生的无奈选择,而如今,能够提供人生出彩机会的职业技术学校也一样炙手可热。


“我们的毕业生推荐率是100%,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王春年坦诚地告诉记者,就业确实是很多学生选择职业技术学校的原因,“现在学校开设了9个专业,12个专门方向,包括机器人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船舶机械装置安装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等等。”名额供不应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今年学校计划开设29个班级。


全厂142名技师出自技校

学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


大国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一线技术工人的数量以及技术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中考进入江南技校的学生将在这里度过三年的时光,“一年成型、二年成人、三年成才”,这是江南技校历来的育人模式,事实也确实如此,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定向培养的学生能够做到“进入学校我就知道三年以后我要做什么工作”,完美吻合江南培训理念之“学生学成后的第一次榔头敲在产品上”。


如今,除了通过中考进入江南技校就读外,还有一部分已经具备高中学历的学生前来求学,“我们把这部分学生俗称高中班,我们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高中的学习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明确,通常能直接定向到岗位上去。”王春年告诉记者,这批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定位非常清晰,学技术、找工作,因此他们的人才培养计划通常为一年左右。


由江南技校培养的职工,与其他工人相比有何不同?


广大江南班组长这样评价技校走出来的职工——他们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群体。“最开始,一些通过招聘进入企业的劳务工生产物量上可能比技校出去的孩子们更多,但是只要给足成长学习的时间,经过技校培训的职工一定能走得更远更稳。”王春年告诉记者,全厂有142名技师是从技校毕业,历年来,学校已培养了高级技师34名,特级技师2名,高级工上千。


图片3.jpg

学生在练习


学校输送了大批技能好手,他们从学校走出,在“江南”成长,最终成就为劳模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装部主机作业区作业长刘炜是江南技校老校友;2011年毕业生李硕进入“江南”后,一路成长为电焊班组长;江南造船第四代焊将杨伟成2018年从江南技校毕业,相继获得中船集团公司焊接技能竞赛第一名、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2019年毕业生高雨轩荣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焊接项目第一名,选择留校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反哺学校……


一干就是一辈子

探索职工全生命周期培养


当技校出身的江南子弟毕业后进入江南造船厂工作,这批职工往往在江南一干就是一辈子,稳定性高、持续发展久,这也让江南技校承担起更重要的任务——职工全生命周期培养。


学校有地、教学有人、就业有渠道、上升有路径,这些是推动江南技校成为沪上名校的原因,也源自江南技校背靠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这样的经验似乎难以在其他领域中复制推广,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全生命周期培训同具可贵的参考价值。


对外,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是广为人知的开设在长兴岛开展学历教育的一所学校,对内,它更像是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承担着内部职工的学习培训。目前,在江南造船长兴岛设有两个培训点,保定路设有一个社会培训点。


“有一些新职工是刚放下锄头,刚从农民转型到工人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人;还有的是本身具备一定操作技能水平的产业工人。”王春年介绍道,培训中心针对不同类型等级的产业工人,分设中级工班、高级工班、技师班、高级技师班等,每年承担着新进工人的入职上岗培训、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培训和常规培训等,得益于企业的支持,培训中心的教师、江南内部的能工巧匠都会走进课堂,为工人们上一堂技能课。


今年中考已落下帷幕,又将有一批新生在九月走进江南技校,他们中,或许就有未来的大国工匠。

摄 影:梁嘉蕾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沪上四大职业培训“基地”现状调查...

沪上四大职业培训“基地”现状调查...

代代劳模工匠齐聚一堂,“江南·船...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