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过后,很多家长都会接到培训机构的各种信息,推荐孩子上初高衔接班的占了绝大多数。而不少学生,尤其是那些考上名校的学生,为了在高中能够继续保持领先或者不被拉下,有的暑假报满了高一的语数外,甚至有学生一个暑假学完高中一年级的主课。为什么大家对初高衔接班趋之若鹜?究竟有没有必要在初三暑假报这类补课班?
对此,上海交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乐燎原,道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初高中教学脱节。
乐老师说,初中学习偏重基础,而高中则不同,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初中无法比拟的。高中学习知识容量大,语文学习就有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内容,各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更高一些的要求。加上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均有别于初中阶段,很多知识点一般不会像初中那样在课堂上反复操练,学生若不能及时消化,知识盲点会越积越多,就无法跟上高中快节奏、大容量的学习要求,这道“鸿沟”跨不过来,学习就会很迷茫,甚至迷失方向,成绩一落千丈。
不过,乐燎原也坦言,如果他是初中老师,也会很无奈。“任何初三老师教课外的内容,都会有很大的压力吧。中考和升学是指挥棒,必然会出现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很多学校只教考试说明范围内的知识,不考则不教。初三集中一年进行训练,反复机械地刷题,一篇《岳阳楼记》学生最好能倒背如流,默写一字不差,确保不失分,在上面耗费了大量时间。但是,这种应试操练,对高中学习却是极其不利的。高中语文不但知识的范围比初中更广,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难度也更大。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靠套路,作文靠背模板,也都能得到一定的分数。到了高中,这种功利的学习方法就不管用了。高中考察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思考,内化吸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要靠长期的思想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积累而成,无法一蹴而就,也没有定式可循。”
他举了个例子,初三应试作文,不少老师会让学生准备几篇范文,这样考试时套题可以避免临场发挥失常,这些题目无非围绕校园、家庭、友情、师生情、亲情等等叙事文写作,遇到像《有一种甜》这类中考作文题的,考生事先准备好的作文一般都能套。但是高考作文就没法套题,它将全面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运用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你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作文就过不了关。他介绍说,交大附中每个学期要求学生写作6-8篇课堂作文,此外,还有读书笔记、随笔、专题阅读批注,以及学生的自由写作等等,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会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
记者看到乐老师给交大附中高一学生暑假开的语文作业单,里面就包含了对学生阅读、写作、预习等全方位语文能力的锻炼,必做类作业包括:完成下发的两套综合练习并订正;完成一篇作文;完成《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推荐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本书阅读,各写一篇1000字以上读后感,每篇完成2000字以上摘抄;复习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等等。选做类则有阅读《百年孤独》和《老人与海》,要求做读书笔记。“高一阅读量要求不低于150万字,开学后,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大量阅读书籍,趁着这个假期,进行一些阅读,提升一下自己,是很有必要的。”乐燎原说。
面对初高中衔接脱节的现状,学校有没有办法补救?乐燎原说,有的高中学校会根据考入学生的情况,摸底后做些课程衔接。但是因校而异,即便是同一所学校,不同的备课组也会有不同的做法。他建议,初高中老师不要老死不相往来,只功利性地关注自己学段的教学,不妨“瞻前顾后”,做一些回顾打通、互相补台。高中老师在教新内容时,涉及到初中4年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复习一下,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初中老师在教课时,多拓展点课外的知识,为未来的高中学习做好铺垫,把整个“4+3”年的初高中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规划,扎实基础,一步一个台阶,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