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聚焦】
乐燎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人文课程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副秘书长,《上海特级教师》执行主编,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编和参编(审)教材及教学用书40余册,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00余篇。先后获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名师风采】
夏日的交大附中,绿意盎然,听胡杰副校长如数家珍:这幢是“蘅仲楼”,为纪念语文教育家沈蘅仲先生而命名,老乐撰写的沈老生平事略,挂在一楼,字里行间,两位交中语文特级教师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让人感怀;这个是“日新亭”,经老乐提议而命名,亭子向北的两个柱子上镌刻着一副楹联,是唐人张子厚的名句——“愿学新心养新德, 长随新叶起新知”,老乐为此创作的五绝组诗《闻道仰晖处,好枝常日新》,更是让他的学生和家长们沉吟涵泳……
“网络授堂功屡忆,真常课室味殊滋”,上半年因疫情网课三个月后学生重返校园,老乐感而有咏;“离别自堪无限意,佳音且待尔群材”,曾经教过两年语文的2020届人文实验班学生刚刚毕业,他又即兴而发;老乐还热情地为时殊同学的古诗词集《漱石集》作序……老乐的日常皆可入诗,他就这么一路播撒诗的种子,催开诗的花朵,学生们也在他的潜移默化中陶醉,在古典诗文和先贤的精神世界里流连忘返。
“语文教师本质上应该是一位诗人。懂得品诗、赏诗,还要会吟诗、写诗。”老乐尤工古诗文教学,这在上海高中语文界是享有盛名的。遇到这样一位学养丰厚,又愿倾囊相授的语文老师,学生何其幸哉,又怎能不爱?
老乐,乐燎原。学生喜欢唤他老乐,他也爱听,感觉师生间的鸿沟就在这亲切的一声声呼唤中消弭。奔六的老乐,去年主动提出担任2019级思源人文实验班的班主任,一年下来,师生情浓。以致今年7月,老乐参加“教材编写”一个月“闭关”返校时,一走进教室,背景音乐、五彩气球、贺卡礼物,还有43个学生集满整整一黑板的思念,迎接他的回归,全班同学一起大声喊出“欢迎老乐回家”,顿时让他眼眶湿润。他说,做老师的就是这样,常常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因文赋诗成一绝
乐燎原是从湖北浠水走出的教书匠,回忆1984年大学毕业后刚在一所省重点中学任教,面对即将要向高中学生讲授古诗文,那份忐忑和不安,仍记忆犹新。
“初中背诵过唯一的古文是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古诗文底子非常单薄。”为此,他痛下一番苦功恶补古诗文:一是背书,将当时人教版六册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诗文通背一遍;二是自修,博览上海古籍版“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共60余册,订阅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月刊;三是听讲,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节目“阅读和欣赏”。
而真正让乐燎原古诗文教学“功力”大步精进的,还是1998年来到上海后。有段时间,他频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课标修订、命题研究活动,有机会接触到上海中学语文界及复旦、华师大等高校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让他在语文教育的视界上得以站高望远,并逐渐形成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古典和现代交集、感性和理性交融”的教学特色。
2020年5月,乐燎原老师在上海教育“空中课堂”录制现场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老乐讲古诗文时常和学生互勉的话。诗言志歌咏怀,怎么让学生走进先贤的精神世界,感其所感?乐燎原独创“因文赋诗”(根据某篇文言文而自创旧体诗词)和“以诗解文”(将自创的旧体诗词用于该篇文言文教学),如上半年在上海教育“空中课堂”授课时,老乐将自创的《檃栝苏洵〈六国论〉》一诗有机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业内评价:匠心独运,不可复制。
讲苏轼的《赤壁赋》时,老乐会翻出自己的两首旧作《鹧鸪天·读苏子赤壁词赋感怀》诵读。“人生困顿终将逝,笑看山川日月长”、“铁钣铜琶唱大江,干云豪气久低昂”。一吟一诵间,他想告诉学生苏东坡在贬谪黄州期间放射出怎样的生命信号,并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在平实的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艺术趣味,在卑微的生命里企慕澄明旷达的诗意人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说蜉蝣朝生暮死,人生百年须臾,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他却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解读出文章背后的深意:生命的长短相对而言,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和学生品读中华优秀古诗文,要让他们走进先贤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人生的智慧,进而引发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命的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乐燎原又说,汉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文化身份。要让学生感受汉语的优雅和美丽,没有美育的古诗文教育是不完整的,古诗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和审美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是他30多年古诗文教学的心得和体会。
兴趣激发在诗外
近年来,统编版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普通高中语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也从过去的14篇(首)扩增至72篇(首),古诗文教学上非常吃重。
古诗文很远,乐燎原却想方设法要让学生走近。他把近400字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改成“乐”、“痛”、“悲”各80字的三章短诗,把一堂艰涩的古文课上得生趣盎然、别开生面。好几位学生说,这一课,新颖别致且饶有趣味,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古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大赞其教学设计“文章与诗词互证,收互相发明之效,兼可拓宽学生视野,一石而三鸟焉”。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对这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教学探索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其以“智教”为目标追求,让学生走进“乐学”的优化境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到乐老师写了这么多绝句律诗,学生们耳濡目染,不觉技痒,也跃跃欲试。今年清明,乐老师写了一首五律,以悼念疫情中牺牲的逆行者,学生徐毅成也赋诗《蒿里行》。讲完《庖丁解牛》,学生宋佳怡写了两首七绝《忆庄周》,兴冲冲地发给老师点评。老乐及时予以点拨,来回数次,小宋竟乐此不疲。终于,乐老师点了头,还鼓励她将诗作拿到班级公众号发表,果然获得一片点赞。
去年中秋,老乐让学生自选一首吟咏中秋的经典诗词,点评赏析。“一年一首,应时而吟,三年高中后,到大学、踏入社会,每年也可以继续赏析一首新诗词,日积月累,就相当可观。老乐给我们布置的是一种‘长作业’,而非‘短作业’。”人文班学生如是说。语文学习“生活化”,是乐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的又一大招。春花秋月,根据不同的时令气节、事件活动进行阅读和写作,这种看似随性的阅读和写作,却让学生慢慢领悟语文学习之乐。
“自主探索,相互激发”,是交大附中的教学理念,也为乐燎原所推崇。他喜欢作文“面批”,四五人一组,根据学生写作水平,均衡搭配。每次面批,他会把一组同学叫到跟前,道出优点指出不足,同学间互相学习,彼此激发,共同进步。即便上半年网课期间,他也会拉数个微信小群,网上“面批”作文,竭力让每一位同学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找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诗以言志未忘初心,教学创新不拘一格。无论是诗人,还是师者,乐燎原一直都在“我手写我心”,抒写着辽阔的诗意人生,也让他的学生们领略到更辽远的“诗和远方”。
2018年11月,乐燎原老师参加“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舟曲行”活动,赴甘肃舟曲支教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