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集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冠肺炎救治医护组:他们坚守在上海抗疫的主阵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22-01-14 10:32

摘要: 两年来,661位医护人员365天24小时待命,公卫中心新冠肺炎救治医护组日夜奋战,成功守护了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劳模集体风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前身为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一直是上海抗疫的主战场、主阵地。两年来,661位医护人员365天24小时待命,公卫中心新冠肺炎救治医护组日夜奋战,成功守护了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穿越繁华,从市中心来到五、六十公里外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喧闹被隔离在院墙之外,但安静不代表放松,宁静之下是661位医护人员构筑的捍卫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强“战疫堡垒”。


作为上海的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市公卫中心以应对传染病而生,也为之而战。这支“特种部队”于抗击“非典”之年启动长远设计,2004年建成,多年来,这里采取“平战结合”的建设模式——“平”时,不断加强医院救治能力建设与技术储备;“战”时,直面各类新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驾护航。近两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支由661位医护人员组成的新冠肺炎救治医护组与全市派来入驻的医学团队并肩作战,换来一次次生命的“重新启航”。


“战斗堡垒”高效运转


走进办公室,市公卫中心副院长凌云正盯着病人的治疗方案,似乎在考虑还能有什么优化治疗的可能性。自2020年1月至今,他参与了公卫中心大部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救治。


从2001年进入传染病医院,凌云经历过SARS、甲流、禽流感治疗,可谓身经百战,但是说起新冠疫情,他还是有些凝重,这是他经历过的最长期的一场“抗疫战争”。


回忆起2020年1月20日傍晚,凌云正在回市区的高速公路上,一个紧急电话打破了平静,上海首例新冠肺炎病人被送到公卫中心,作为医院应急医疗的负责人,凌云立即赶回医院,开始了持续至今与疫情的战斗。


“当时我们预备了一套完善的救治隔离方案,准备了4栋负压病房,当我赶到医院时,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梅已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正式进入A3大楼的隔离病房工作,成为第一名入驻的医生。和她一起进入病房的,还有一个年轻的护士团队,开始直面新冠病毒。”凌云回忆着救治医护组人员在第一次面对新冠病毒的英勇时刻。



不仅有院内医护人员奔赴战场,一支强大的外援队伍也迅速形成。疫情发生后,在上海市卫健委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组织协调下,调集了华山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仁济医院、市一、市十等三甲医疗机构的感染、呼吸、重症医学等领域专家,在市公卫临床中心驻扎。


凌云就是串联起院内院外医生、专家的纽带,离病区最近的驾驶室改造成了应急指挥中心,凌云和专家们在简陋的环境里对一个个病例进行专题研判,探索最优治疗方案,再把方案传达给在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指导开展治疗。


随着病人陆续进驻,包括凌云在内的许多医护人员就吃住都在医院,轮流进入病区,每次进入病区都要待上一两个月才能出来。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更是从2020年小年夜那天起,就带领着团队进入A3应急病房,从冬天到夏天,足足待了157天。在全封闭的病区里,始终面对病毒的威胁、抢救病人的压力,公卫中心的医护人员无怨无悔,在他们眼里“让患者脱离危重、重症,恢复健康,是大家都为之振奋的时刻”。


“人文关怀”蔚然成风


公卫中心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医师刘莉是武汉人,在疫情初始,刘莉主动请战驰援武汉,在得知公卫中心也将成为主战场后,刘莉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埋在心里,将11岁的儿子交给老人,先后四次进入隔离病房工作。


作为一位女性和母亲,刘莉非常重视病人的心理。疫情初始时,不少病人对病毒不了解,患病后非常焦虑,来自武汉的患者陈先生就是如此,由于血氧饱和度不达标,他一度气促、呼吸困难,因为非常害怕,陈先生不太配合治疗。为了宽慰患者,刘莉用家乡话安慰他,经常和他谈论家乡故事,直至陈先生顺利出院,如今一些患者成了刘莉的朋友,还经常在微信上通话。


刘莉认为医生不仅是治疗疾病,和病人的沟通也很重要,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不久前一天晚上有位新来的病人非常激动,刘莉和他沟通到深夜,谈家人谈亲情,最终让病人配合治疗。


在公卫中心,给患者提供更多人文关怀蔚然成风:选派营养师进入病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餐饮服务;病房配备语言翻译机器,选派能讲法语、英语等语言的医护人员进应急病房;医院还加大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引入心理师参与救治……



护理部主任张林在应急负压病房启用后,身先士卒成为“住院”护理部主任,整整半年没有回过家。去年春节,她又深入应急病房担任护士长整整一个月,为患者送年夜饭、新年礼物,为护士剪窗花、做减压……带领护理团队获中国医院人文品牌“人文创新团队”称号。


在护士长陶永红眼里,最值得赞颂的是年轻的护士们。2020年1月28日,她带着一群尚未“打过硬仗”的年轻护士进入病区迎接挑战,让她没想到的是,年轻人在病区里迅速成长,开始时因为病人多,护理人员不足,原本应该8小时一班,经常要连续上班十二、十三小时,因为太忙,大家不得不穿上纸尿裤,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但没有人抱怨。还有一次一位病人病情突然恶化,需要转送病区,病人体重200多斤,转运不便,一位刚刚结束夜班的男护士顾不得休息,主动承担病人转运的任务,看到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成长为抗疫支柱,陶永红备感欣慰。


随着抗疫进入常态化工作阶段,上海虽然少了“战时硝烟”,但仍然有众多医务人员默默坚守,采访中,多位公卫中心新冠肺炎救治医护人员表示,只要疫情缓解,病人康复,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褒奖。


责任编辑:朱姗姗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劳模集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医学前沿】创“平战结合”模式,...

【名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