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为基层医疗第一线输送医学“多面手”,这家最早一批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医院,20多年来这样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齐璐璐 发布时间:2022-10-28 12:19

摘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新培养高素质、有担当的全科医学人才。

199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率先在三级综合性医院中成立了全科医学科,是国内最早面向医学本科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最早设立全科医学硕士和博士授予点的医疗机构之一,二十多年来成绩斐然。


建科伊始,面对各种质疑,医院并没有动摇,坚定支持全科医学发展,并从人员引进、收治病种、会诊制度、绩效管理、晋升条件等多方面为全科医学科制定了倾斜政策。全科医学科虽然不擅长“高精尖”的手术,却能为各种常见病提供综合性的诊治方案,同时还肩负培养国家急需基层医疗人才的重任。如今,科室承担了中山医院每年3.5万余人次的全科门诊以及4800余人次全科住院患者的医疗服务。目前科室拥有24名单一注册为全科的全科医生,他们是懂全科、懂教学的全科医师师资团队,其中高级职称9人,硕士生导师3名、博士生导师2名。近年来,分别有高年资中青年医师前往英国、美国等地学习全科医学教育、教学理论,参加科研培训,多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2000年起医院推行面向全国的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程,共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师近400人,足迹遍及上海、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四川、云南等地,98%的毕业生留在社区工作,大多成为当地的全科医师骨干以及全科师资的中坚力量。在全科规范化培训的探索过程中,医院实现了规范化培训教材从无到有的突破,并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宗旨,创新了规范化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方面对标国际标准,成为全国唯一通过世界家庭医生组织毕业后教育培训项目认证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单位。全科培训的“中山经验”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国际全科学术大会上有了“中国声音”。


“仅有自身的发展是不够的,要促进我国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必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有担当的年轻全科医学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医院已形成了多方位、全覆盖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覆盖从医学院校教育中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到毕业后教育中的全科医师、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再到继续教育中的转岗培训、岗位培训、乡村医生培训全过程。


“全科医学师资的培养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师资质量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保障全科医生培养的效果。”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潘志刚介绍。2007年6月,上海市全科医师师资培训中心落户全科医学系,2013年12月,首个国家级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挂牌成立。2007年至今,师资培训中心共举办全科师资培训班46期,参加人数达7000多人次,培养了大批包括专科师资在内的临床师资以及扎根基层的优秀社区师资,影响辐射全国。


中山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已为社会规范化培训了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和全科师资,这些医生和师资正工作在我国基层医疗的第一线,为百姓解除病痛的同时,还承担着当地全科医生培训的重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中山医院迄今已编写各种全科医学教材20多部,其中主编的《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生临床实践》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在两届上海市全科医师“基层服务卓越奖”评选中,该院培养的全科医师人数超过50%。


中山医院全科还具有强大的全科教学学术研究能力,杨秉辉教授、祝墡珠教授先后担任了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科室多年来持续进行有关全科教育培训方面的研究,发表教学论文50余篇,获得各级教学课题30余项,并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2011年,《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3年,《全科医学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中国特色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创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孙晓明教授和祝墡珠教授分别获得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以及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责任编辑:赵思宇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特色诊疗】临床案例+实战经验,...

【特色医疗】中山医院建立消化道肿...

【名医】上海消化内镜工程技术研究...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