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工匠”、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首席教授吴焕淦:敬畏生命,精研医术,护卫健康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24-07-05 10:48

摘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首席教授吴焕淦坚守医者仁心,聚焦于针灸的推广应用,让更多患者受益。

50多年前,一个孩子在目睹医生用一根金针为病人解除痛苦的神奇一幕后,立志学习中医,以仁术济天下。50年后,昔日的少年郎已名满杏林,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首席教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更以他卓越的针灸技术和研究创新成果,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领军人才,先后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市文史馆馆员”荣誉。


淬炼匠心,十年磨剑破壁出


吴焕淦教授的医路生涯,如同他手中的“金针”,历经千锤百炼,才终于破壁而出,他始终怀着一颗敬畏生命、精研医术的赤子之心,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从医生涯的每一个细节。他曾说:“作为一名医生,工匠精神就是要敬畏生命、精研医术、护卫健康。”而这也是对他医路生涯最好的描述。


上世纪80年代,在浙江中医学院中医针灸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吴焕淦师从浙江省名医高镇五教授,不断钻研中医经典,寻求针灸的奥秘。


为了对比、学习针灸大师的扎针技术,年轻的吴焕淦甚至自费挂号,以病人身份找到一位位名医,请他们为自己扎针,通过亲身体验、对比学习,吴焕淦的针灸技术突飞猛进。


除了亲身体会,吴焕淦也在中国传统医书上汲取养分。一次他在书上看到艾灸可以治疗腹泻,受到启发,尝试将艾灸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吴焕淦请朋友帮忙联系了一所大学,为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教师免费艾灸,没想到真的手到病除,一位饱受病痛折磨的教师在艾灸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激动地对吴焕淦连呼“太神奇了”。


为了取得更多临床数据,此后两年,吴焕淦骑着自行车奔波于杭州城内各大医院,免费为病人艾灸。时隔多年,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烈日下骑车的场景,比画着笑说:“因为每天骑车,大腿都粗了一大圈。”


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吴焕淦通过临床用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在取得显著疗效后,激发了他对艾灸治病原理的深入探索。1990年,吴焕淦赴上海中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汉平教授。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吴焕淦创立上海市“针灸溃疡性结肠炎特色专科”,并研究整理出一套中医适宜的“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


守正创新,坚守医者仁心


随着时间推移,吴焕淦在上海闯出了偌大的名头,但他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把解除患者的病痛作为最大的心愿。位于宛平南路的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的两座小楼既是他服务病人的阵地,也是他学习研究创新的场所。吴焕淦的一位学生感慨:“老师每晚都会留在办公室学习、研究针灸、艾灸理论,几十年如一日,那盏每晚要亮到11点的灯也激励着我们前行。”


吴焕淦继承和发展元代罗天益“灸补脾胃”、陆氏针灸“重胃气、肾气”的学术思想。他从整合陆氏针灸资料、发表论文、举办学术研讨会、义诊、科普等渠道促进“陆氏针灸疗法”的活态传承。“陆氏针灸疗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2024年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氏针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经费。


有了深厚的积累,才能“运用不同治疗手段解决临床问题”。曾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患者慕名前来,她左侧面瘫已半年之久,患者非常焦虑,进门便哭诉自己坎坷的求医之路,吴焕淦检查后采用针刺结合艾灸的方法治疗,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患者眼睛及面部肌肉群基本恢复如常。这样的事,在吴焕淦的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40多年来,他始终以针灸专业技能服务患者,用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突破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的疗效瓶颈。


在业内普遍重针轻灸的情况下,吴焕淦发现艾灸对某些疾病非常有效果,他在上海本土灸疗基础上,汲取浙江高氏灸法的精华,兼容并蓄,独树一帜。2013年,吴焕淦作为牵头人完成了首个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带领团队从灸法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临床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海派灸法的代表人物,吴焕淦在传承的基础上创立了“脏腑灸”“太乙灸”等独到灸疗技术;在吴焕淦的带动下,“海派灸法”立足临床需求,挖掘出灸法防治肿瘤、延缓衰老的临床价值。2024年,“海派灸法”被列入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焕淦为“海派灸法”传承人。


推广应用,让更多患者受益


自2018年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首届岐黄学者后,吴焕淦在研究创新、医治患者的同时,聚焦于针灸的推广应用,让更多患者受益、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吴焕淦注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他认为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广临床有效的针灸特色技术必经之路。吴焕淦带领团队牵头制定并发布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悬起灸技术操作规范》,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隔药饼灸》。如今,吴焕淦在临床实践中形成帕金森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多项中医针灸特色技术的临床规范化方案,已在上海、浙江、江西、宁夏、新疆、河北等省市推广应用。


同时,吴焕淦以名医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技术推广,在上海多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名医工作室科普工作基地,与各地医院合作成立工作室,提升了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他还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以成果促进人才提升,培养出一批高层次中医针灸人才,包括青年岐黄学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刘慧荣教授,国家中管局华东区域中医(针灸)诊疗中心负责人、上海市名中医李璟主任医师,上海市领军人才马晓芃研究员,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徐世芬教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施茵、医务处处长金珠,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赵琛,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周志刚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茎教授等,他们都在针灸领域具备了高超技艺,通过这些优秀人才也让中医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胸怀患者,心有仁术 !2023年...

创新“介入”,用匠心打通“生命线...

药浴、针灸、食疗……恼人的汗臭味...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