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精准诊疗突破重大脑疾病难治屏障,华山医院毛颖团队以技术创新重塑脑疾病治疗新格局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朱侗明 发布时间:2025-02-21 11:20

摘要: 华山医院毛颖团队经过多年砥砺前行,构建起一套“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为人类战胜脑疾病书写新的中国答案。

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微创介入治疗到阿尔兹海默症的蛋白质组图谱,再到肺癌脑转移的精准靶向策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教授团队,近年来在脑疾病诊疗领域连续取得国际瞩目的突破性成果。


2024年,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细胞》(Cell)及《癌细胞》(CancerCell)三大医学顶刊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分别针对难治性脑疾病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临床技术空白,推动脑科学从机制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主体单位,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针对我国长期以来高质量的临床队列建设和系统性机制研究相对匮乏的现状,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攻坚重大脑疾病。


终结慢性硬膜下血肿“反复复发”难题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常见于老年人群,传统钻孔引流术术后复发率高达7%~27.5%,且高龄患者并发症风险突出。2024年11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MAGIC-MT研究结果,这项大型、开放标签、盲法评估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表明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术组的90天内有症状血肿复发或进展(主要结局)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组相似(6.7%vs.9.9%;P=0.10),但前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6.7%vs.11.6%,P=0.02)。


目前,华山医院已将该技术推广至全国多个省市,并牵头制定操作规范,使数以万计的老年患者免于反复手术之苦。


绘制人类健康与疾病蛋白质组图谱


阿尔兹海默症(AD)的发病机制复杂,团队敏锐觉察到蛋白质组学研究对阿尔茨海默病(AD)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意义。2024年11月,团队在《细胞》杂志发文全面绘制了人类健康与疾病蛋白质组图谱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疾病诊断预测模型发现了26个药物治疗新靶点为精准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这项研究绘制的人类健康与疾病蛋白质组图谱揭示了血浆蛋白在疾病诊断、预测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该研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疾病的早期检测、精准分层和个性化治疗。


破解肺癌脑转移“免疫逃逸”困境


肺癌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一年,亟须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部分靶向药物在肺癌脑转移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然而耐药问题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2024年10月,毛颖团队在《癌细胞》发表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肺癌脑转移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TKI靶向药物奥希替尼在治疗过程中的耐药机制。奥希替尼不仅能够显著提升T细胞在肿瘤中的浸润度,还促使免疫检查点CTLA4的表达上调。这种机制的出现最终导致了肿瘤细胞通过免疫逃逸现象躲避T细胞的攻击。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研究团队探索了TKI靶向药物与CTLA4单抗联合使用的策略。令人鼓舞的是,这种组合疗法能够有效激活T细胞的功能,从而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为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开创脑疾病新诊疗策略,构建“华山范式”


经过多年砥砺前行,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已经构建起一套“从基础转化到临床”“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建立了认知病房、神经-精神诊疗中心、脑血管融合病房等一系列特色病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大量自主原创性专利实现转化,例如脑脊液诊断试剂盒、高密度皮层柔性脑电极等创新成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脑疾病,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诊疗赛道,将许多原本难治甚至无法治疗的疾病变为可治。


从一根微导管终结老年患者的反复开颅噩梦,到一张蛋白质图谱照亮AD治疗的迷雾,再到一管双抗药物激活脑内免疫战场,毛颖团队用“顶天立地”的研究,诠释了中国脑科学工作者的创新担当。在攀登医学高峰的征途上,他们正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人类战胜脑疾病书写新的中国答案。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医学前沿】精准诊疗突破重大脑疾...

【医学前沿】精准诊疗,畅通宫颈癌...

拨开迷雾,探寻发热待查的真相!华...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