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第2位,且逐年升高,越来越“年轻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团队历时20年,以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微创外科、复发转移精准防治为突破口,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联合攻坚,并结合促进术后恢复综合方案(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简称ERAS),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创新了多种先进诊疗手段,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点的规范化全程诊疗体系,结直肠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提升至71.4%,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ERAS方案促进术后恢复
在中山医院8号楼15楼结直肠外科病区的走廊里,会经常看到不少患者举着补液在散步,这与传统印象中患者需要术后静养大相径庭,这背后是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最早在国内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开展ERAS的成功实施。
以往结直肠癌手术术前准备时间长,围手术期应激状态明显,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Henrik Kehlet 教授于20世纪末最早提出ERAS方案,即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处理的一系列措施,减少手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实现快速康复。
从2006年开始,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许剑民便在吴肇光教授和秦新裕教授的指导下,与麻醉科、护理部组建完善的ERAS团队,构建、实施并不断完善结直肠围手术期ERAS方案。团队通过海报栏科普、床旁宣教等,加强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改进术前常规肠道准备;优化麻醉方案,加强围手术期镇痛;注重围手术期营养管理,避免长期禁食,鼓励术后早期口服进食;加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结合中医针灸等方法,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
正是基于 ERAS方案这一系列围手术期的优化措施,明显减少了手术应激,缩短排气排便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相应成果发表在《世界外科杂志》和《生活质量研究杂志》,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等微创技术在结直肠领域的广泛应用,患者的手术创伤得到了很大的控制,全身炎症反应和术后疼痛减轻,术后康复加快。微创手术结合围手术期ERAS方案,可以使患者术中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并能显著降低术后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令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减少。目前,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的微创手术比例超过9成,同时结合“最佳拍档”ERAS方案,使得结直肠癌患者术后1天便能下床活动,于是便出现了术后患者在病区走廊“闲庭信步”的一幕。
多学科攻关结直肠癌肝转移
每周四下午,中山医院15号楼3楼的多学科门诊前总是人头攒动,四十余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及其家属静候多学科联合门诊的专家叫号就诊。这一特殊的诊疗场景,已成为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5年生存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在于肝转移发生率高,且预后差。结直肠癌患者在整个病程中,超过半数会发生肝转移。2005年,许剑民在国内率先牵头建立结直肠癌MDT团队。这支队伍集结了结直肠外科、肝胆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射科、放疗科、介入科、胸外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量身定制精准治疗方案,实施个体化治疗。
MDT团队率先创建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预测模型和预防新策略,发现多种复发转移预测标志物,并建立术前血清预测模型,指导个体化的预防措施。针对结直肠癌术前存在的肝脏微转移,对患者开展术前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或术中门静脉化疗,团队牵头的单中心和全国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该策略可降低术后肝转移发生的风险,成果发表在外科学顶刊《外科学年鉴》上,获得业内关注。
MDT团队还建立了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新策略,在国内率先开展肝转移外科治疗,创新手术适应证,并提出国内行业标准,将肿瘤切除率提高了2倍,5年生存率超过50%。团队还在国内最早开展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并在国际首创机器人辅助同步切除术,减少两次手术打击,降低1/4医疗费用。此外,建立肝转移手术预后模型,指导术后治疗。
针对肝转移灶不可切除患者,MDT团队根据不同RAS基因分型,在国际上率先建立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的转化治疗新策略,建立多种治疗新方法,快速缩小肿瘤,争取手术机会,使不可切除肿瘤转为可切除,转化切除率提高了3倍多,结果均发表在肿瘤学顶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上,该杂志发表社论,盛赞该策略开创了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新时代,而它也成为美国NCCN结直肠癌指南修订的重要证据。此外,团队率先在国际上建立肝转移灶的化疗联合介入序贯疗法、肝转移灶稳定前提下切除肠癌原发灶等,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生存。
MDT团队历时20余年,从肝转移预防、微创手术和综合治疗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显著提升转移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同时,牵头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中英文版、国内外首部《国际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上海共识》,这也是该领域的首部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