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肺癌手术领域,一场关于“切多少”的医学革命正在悄然改变全球临床实践。传统肺癌根治术要求对所有早期患者进行“扫荡式”纵隔淋巴结清扫,但这种“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做法,常常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引起患者免疫功能受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陈海泉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攻关,首次在国际上建立基于术前及术中特征的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体系,让近半数早期肺癌患者免遭“过度清扫”之苦。这项突破性成果近日被写入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专家共识,标志着中国学者再次引领肺癌外科发展方向。
纵隔淋巴结如同肺癌转移的“交通要道”,传统观点认为广泛清扫才能确保根治。但研究团队通过对2749例患者的系统研究发现,影像上实性成分小于50%的磨玻璃型肿瘤、术中确诊的贴壁亚型腺癌等特定类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实际为零。更关键的是,研究首次揭示肺段特异性转移规律——例如肺上叶尖段肿瘤从不向下纵隔转移。这些发现彻底颠覆了“一刀切”的清扫理念,为精准手术奠定理论基础。
“判断哪些患者需要清扫,比盲目清扫更重要。”陈海泉解释。基于上述规律,团队开发出全球首个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并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ECTOP-1003)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患者,选择性清扫方案判断纵隔淋巴结阴性的准确率达100%。与传统清扫相比,大幅降低了淋巴结清扫相关的手术并发症。韩国三星医学中心专家在《胸部肿瘤学》社论中评价:“这项策略是精准医学时代的精准手术。”
以此为基石,陈海泉开展了磨玻璃成分为主型肺癌淋巴结清扫方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实“以磨玻璃成分为主的肺癌不需要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该方案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所造成的手术创伤,拓宽了器官微创的新领域。
这项技术的临床价值不仅在于减少创伤,研究还发现,未受肿瘤侵犯的淋巴结实际上是人体抗肿瘤免疫的“兵工厂”。在免疫治疗日益重要的今天,保留这些健康淋巴结可能为患者后续治疗储备关键的防御力量。
从“全员清扫”到“精准保留”,这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外科范式变革证明:医学进步的本质,不在于切除的范围,而在于对疾病本质认知的深度。当手术刀真正实现“该出手时才出手”,患者收获的不仅是更小的创伤,更是对生命质量的最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