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这个传统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指的是女性在分娩后的一段恢复期。这段时间内,新手妈妈们会得到特别的照顾和饮食调理,以帮助身体恢复。尽管坐月子在传统上被赋予了诸多意义,但现代社会中,关于坐月子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一些传统做法可能并不科学,甚至可能对新妈妈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辟几个谣。
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
我们的婆婆、妈妈们会对产妇灌输“老观念”,说“月子里不能洗头洗澡,以后会头痛”,这当然是不科学的。
很多产妇一般在产后的第一周,出汗明显增多,有时还会在睡眠期间汗湿衣服或床褥。这是产后妈妈机体恢复,排泄水分的常见表现。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保持皮肤清洁,可能会滋生细菌导致产褥期感染。洗头洗澡不仅能清洁身体,还能增加全身的新陈代谢,利于身体恢复,还能让产妇身心舒畅。建议产妇淋浴,不要坐浴或盆浴,清洗后也要及时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坐月子要卧床休息,不要下床活动?
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可取的。
产妇是需要静养,但不意味着要一直卧床。产妇不下床运动,不利于恶露排出,还可能导致便秘。另外,产妇血液呈高凝状态,如果产后一直卧床、运动少,就会使血流变慢及血管壁损伤而导致局部血流发生凝固引发血栓性静脉炎,从而引发肺、脑栓塞。
所以,产妇在保证休息好的情况下,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活动,比如产后康复操,以帮助腹部肌肉、盆底肌肉恢复张力。
坐月子就是流一个月的大姨妈?
当然不是啦!
这里说的“大姨妈”就是产褥期“恶露”,即产后随子宫蜕膜脱落,含血液、坏死蜕膜等产道排出物。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一般会持续4至6周,总量为250至500毫升。
我们根据其颜色、内容物和时间的不同,会将恶露分为以下3种:第一个阶段是“血性恶露”,顾名思义,此时期恶露为鲜红色,量多,含有大量血液,有时有小血块,一般会持续3至4天;第二个阶段就是“浆液恶露”,因含多量浆液得名,淡红色,一般持续10天左右;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白色恶露”,因含大量白细胞,色泽较白而得名,质黏稠,大约会持续3周。
所以,如果产后一个月一直是“大姨妈”样血性恶露,建议及时到妇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