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记者从上海水务部门了解到,申城目前正在开展“一江(黄浦江)一河(苏州河)一湖(淀山湖)”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规划研究,将逐步实现黄浦江、苏州河上游与东太湖流域绿色空间的贯通融合,着力建设上海的“幸福河湖”,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地处上海江苏交界处的淀山湖将成为世界级生态湖区。
退渔还湖取得阶段性成效
淀山湖是上海市最大天然淡水湖泊,作为城市稀缺的重要滨水生态空间,近年来,随着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加大,淀山湖水环境质量也不断改善。与2012年相比,湖体氨氮、总磷、总氮和叶绿素总体改善率达到40%-70%。
位于淀山湖南侧区域内有一处大型养殖场,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2019年下半年,青浦区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政企联手、合力攻坚,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渔民安置难题,累计拆除建筑物约1.9万平方米,1055亩鱼塘所有渔业作业全部停止。为下阶段退渔还湖(湿),从“水里淘金”的养殖区,到“还湖于民”的万顷碧波,实现污染源向净化点的蜕变,迈出了坚实步伐。
建立三地联动治水新机制
淀山湖57.9公里岸线中,上海青浦段31公里,已整治开放13.3公里,深受群众喜爱,环湖治理进展顺利。事实上,湖区治理不仅仅在“湖里”,它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
为了能打破治水行政区域壁垒,青浦、吴江、嘉善以一体化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四个联合”联动管水新机制,向3名区级河长、6名镇级河长和9名村级河长颁发联合河长聘书,区域治水管水一体化格局逐步构建。至此,青浦、吴江、嘉善三地镇级河长开展定期联合巡河。
据介绍,通过联合监测,在交界区域进行卫星遥感延伸拍摄,安装高清探头,实现边界河湖全覆盖监控,共享水质数据、共同预警防范。此外,在联合执法中,三地的水务执法机构逐步形成“三纵四横”的边界执法网络,定期联合巡查、案件互通互商,共同打击边界河湖涉水违法行为。通过联合保洁,签订青昆吴善水域保洁一体化协作框架协议,联合开展“清剿水葫芦、美化水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将作业区域向上游延伸,显著提高水葫芦、蓝藻等打捞效率。
综合施策湖区生态环境再升级
目前,淀山湖湖区环湖生态修复初显成效,3段13.3公里防洪大堤达标贯通,200亩白曲湾、500亩彩虹桥湿地生态效益显著;城乡一体污水治理格局已经建立,2座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完成准Ⅳ类水提标改造,4.3万户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全覆盖;江南水乡田园风貌得以重塑,1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群落、3个万亩粮田示范片区相继建成;郊野文化水旅充分融合,以水为核心的青西郊野公园全市唯一,500亩水上森林上海独有;供水安全保障全面提升,关闭11座小水厂,新建10万吨青浦三水厂,上海唯一采用超滤膜工艺,出厂水质超过欧盟标准。
记者了解到,经过持续治理,淀山湖区域主要水质指标基本稳定在Ⅲ类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华为等优秀企业入驻。
下一步,淀山湖将以建设“幸福河湖”为目标,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实施剩余17.7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其中向水域延伸50米,通过水下地形重塑、种植水生植物,开展湖滨带生态修复;向陆域延伸至少80米,打通18个堵点、36个断点,构建“一环、三道”的总体布局(“一环”,即环湖马拉松赛道;“三道”,满足“慢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等多重功能);制定500米保护范围,实施企业清拆、截污纳管等。将淀山湖逐步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中生态核心的核心,蓝绿交织的宜居典范,城乡结合的共生标杆,一体化管理的先行示范,未来达到世界级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