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再次回到曾经居住的社区走走,90岁的宋老伯甚是欣慰,看着十多年前自己出资修建的公益凉亭有了新的“守护者”,他放心了,“我年纪大了,要搬去儿子那里住了,最牵挂的就是这些”。
现在,宋老伯的“忧心之事”通过社区的“人民议事厅”商议后有了结果:将由物业接力,传承宋老伯当年献出的一片爱心,做好凉亭日后的加固维护工作。
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正悄悄发生在上海最大社区——闵行康城。通过积极探索建立“莘智汇”社区公共空间,打造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居民参与公共议事厅,这里的4万多名住户有了定期发表诉求,畅通表达民意的渠道。
“末梢治理”要让“末梢神经”富生机
一说起康城,上海不少人都知道:“这不就是那个上海最大的社区嘛”。确实,一个“最大”的头衔曾一度让康城成为不少市民趋之若鹜的购房首选地。
然而,也是因为这个“最大”,又让康城以高频率出现在各类媒体的负面社会新闻之中。由于人员结构复杂、流动量大,社区治理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在208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居住着4万多居民,拥有4个居委会、3所学校、2条公交线路、1个社区卫生中心。可以说,这里如同一个“微型城市”。
如何让这个“老大难”的“最大”小区不再被住户嫌弃?康城社区专职党委副书记张军萍直言:社区的事就是“家”事,就要让居住在“家”里的“家人”来商量、来讨论、来决定。
在张军萍看来,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就好像一段“末梢神经”,“我们要进行‘末梢治理’,就是要从群众关切的内容出发,要让这些‘末梢神经’更富生机。”
社区居民就是社区治理的主角
为了能够了解数量庞大的群体的真实想法,让居民议事更加顺畅,康城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建立了“莘智汇”社区公共空间。
一走进这处公共空间,记者就被阵阵咖啡香所吸引。原来,为了营造轻松的商议氛围,这个属于居民的空间内不仅引入了现磨的咖啡铺,还将容易造成距离感的会议桌都改成了亲民的小圆桌。
如今,每月一次的“议”事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走进了这处公共空间。通过打造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居民参与公共议事厅,定期听取居民诉求,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在议事厅的墙面上记者发现,这里会定期公布来自居民提交的社区热点问题。截至目前,墙上的数据已经更新到了149条。
“通过梳理,我们将这些问题归纳成了十个种类,有垃圾分类、宠物扰民、非机动车管理等等,这些都会在议事厅里上桌讨论。”张军萍告诉记者,“为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社区治理主角来登场,他们就是生活在康城社区的居民。”
打造人民城市,要在细节上用力
除了线下讨论之外,康城还会展开线上直播,定期发布“社区热点排行榜”。
在“莘智汇”社区公共空间的“头脑风暴”上,一位年轻居民提出建议:“小区里废弃的水景太多,是不是能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做一个音乐喷泉,不仅美观,还能让社区里的老年人和孩子多一个休憩娱乐的场所。”这一提议,获得了不少居民的响应。
在多方意见征集之后,康城南门的月牙湖畔,一座集灯光、音乐变换的音乐喷泉应运而生。现在,每个周末、节假日晚上,音乐喷泉都会上演灯光秀,成为康城的网红打卡点。
这些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小事”,例如,“公益凉亭拆不拆”、“水景池怎么用”、“非机动车怎么管”,都能让居民们在每一次的“头脑风暴”中找寻答案。“我们想听到更多居民的表达,而不是特定群体的想法。”张军萍的一席话道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核心——“一切以人民为主”。
人民有所呼,社会治理就要有所应。采访中,记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虽然康城的改变速度并非一蹴而就,但点滴之中的细微变化,却让这里的人有着更持久的获得感。这种以细心、耐心、巧心下展开的绣花功夫,在细节上用力,让人处处感受到了动人的城市表情、精致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