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黄浦江、苏州河贯通后,位于上海“西大门”的淀山湖也将打造最美岸线。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目前,淀山湖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已正式动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淀山湖上海段全线贯通开放。
一期建设修复工程已正式开工
淀山湖是上海市最大的湖泊,也是市民游客喜爱的好去处。淀山湖岸线长57.9公里,上海段岸线总长31公里。根据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要求,围绕 “一河两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总体布局,以堤防达标和岸线贯通为核心,通过堤防防洪达标、护岸建设,防汛通道建设、岸线生态修复等河湖整治措施,形成集防洪、贯通、生态为一体的整治方案。
据市水务局规划处副处长王其楼介绍,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列入上海市“十四五”重点基础设施计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分三期实施。
其中,一期工程于今年2月10日开工,明年建成。工程位于淀山湖南部岸线, 4.7公里,东起牛尾巴港,西至杨舍村江。二期位于淀山湖西侧岸线,岸线长度约5.4公里,主要涉及青少年野营基地、人社局休养所、雪米村、荣晟园林、市信息投资公司等地块。三期工程实施联营养殖场至市委党校段,岸线长度约7.96公里。
通过三期实施,总体项目建设完成后,堤防防汛达标的基础上,将形成“一环三道”, “一环”即环湖滨水生态带,通过滨水空间和生态堤防建设,提升滨水空间生态品质;“三道”即以赛道为依托,满足“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多重功能,因地制宜打造重要景观节点。
最美岸线可“林观秋色,花迎春紫”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格局中横跨上海和江苏的核心跨界水体,淀山湖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在建设工程中,如何体现建设标准的一体化呢?
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副主任王建生告诉记者,早在2021年10月,围绕跨域一体化独有基因,按照绿色低碳、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印发了《跨界水体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项目一体化实施标准》,标准分别从绿色低碳、水安全、水生态系统、滨水空间建设、水环境等方面对水体修复提出了实施标准。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多方秉承着“把最美最好的岸线更多地留给市民百姓”这一理念。例如,提升现有防洪线防洪能力,使淀山湖堤防全面达到50年一遇设防标准,提高区域及流域防洪能力。
在此过程中,沿湖将打通堵点20处、断点39处,建设跑步道约31公里、骑行道约31公里、漫步道约36公里,串联成环成链,形成更为畅通的滨水空间。
据悉,建成后的淀山湖最美沿线将以“林观秋色,花迎春紫”为特色,尽最大程度保留现有绿化,吸引鸟类栖息,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滨水生态环境,增加生态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