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是好事,可就是不敢尝试?殡葬专家:未来墓地变小是趋势,人文纪念将成新风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1-03-30 18:12

摘要: 节地生态葬不仅是物理层面的“节”,更是“心理环保”的理念。

担心遭人非议,无法承受来自“熟人社会”的舆论压力,这是当下不少上海人面对生态葬的纠结心态——“我知道这是一件好事,可我还是不敢轻易尝试”。


由劳动报微信公众号发起的调查显示:15878位网民中,仅36%的人明确积极支持生态葬,47%的人持犹豫态度;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肯定了生态葬的好处,然而担心“不被理解”的占比却高达66%。


想要突破对于生态葬认知的这堵“墙”,先要迈过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对此,多位殡葬业专家接受了劳动报记者的采访。他们说:改变一些群体的固有观念,是从改变整个社会风尚开始的。当一个社会逐渐形成节能环保的人文殡葬新风尚时,人们终将放弃旧有的认知,主动向新理念靠拢。


观点1:让墓碑瘦身,让纪念扩容


“人们之所以还不能完全接受节地生态葬,很大原因在于他们将重心只放在了墓葬土地的缩减,忽视了人文情怀。”中国殡葬协会主任伊华认为,节地生态葬不仅是物理层面的“节”,更是“心理环保”的理念。


墓碑瘦身,纪念扩容,如果逝者的人生文化、生命价值能更好地保存下来,能让子孙后代有更好的感情寄托,人们为什么不选择节地生态葬呢?伊华认为,关键是要让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生态葬背后丰富的人文价值。


几年前,伊华曾接待过德国摄影师劳尔,一位德国三任总统的御用摄影师。当时他要举办中国百姓文化的巡展,而在他的拍摄清单里有一条,是要拍摄一座中国的现代墓园。


“当时我特别好奇,为什么他要拍一座中国的墓园?结果他的一句话让我彻底震惊了。”伊华停顿了一下,道:“他说,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如果连死都做好了,生将不是问题。”


在这位德国摄影师的眼中,好的人文墓葬,是最有力的生命教育。


观点2:公墓变公园,赋予更多元的人文功能


对于墓地,多数国人心中难免敬而远之。然而在国外,一些年代久远的公墓却成了知名旅游景点,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国诗人王尔德的墓。



“墓园公园化、园林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的不仅是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也是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弘扬,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黄一飞认为,好的环境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接纳节地生态葬。


让“公墓变公园”,是上海公墓正在实行的一种转型“虽然碑在变小,但丝毫没有减少纪念价值。”上海殡葬中心副主任魏超说。


“清明、清明,气清景明,墓园也可以算是一座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它并不仅仅只是祭扫的场地,也被赋予了多元化功能。”魏超表示,扫墓踏青不仅是与先人的一场对话,也是家族文化、祭祀文明的传承。


当我们在祭奠逝者时,我们并不仅仅是缅怀。生者拥有更可持续的生命力、更美好的生活,这才是对逝者更好的告慰。推行节能环保绿色的生态葬,能改善地球生态,为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创造更健康的生存环境,这是殡葬新风尚的深层次价值所在。因此,它并没有和传统文化习俗相悖,而是一种对逝去亲人更深、更博大的爱。


未来趋势:“十四五”期间墓穴不超0.6平方米


“过去,人们对于墓穴的要求都是大、气派,认为这样是对去世先人的尊敬,是厚葬。”上海殡葬中心副主任魏超说,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营性公墓土地存有量的减少,上海逐渐实行墓地延长规划,是为了满足更多人“死有所葬”。


“十四五”期间,上海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小型墓、海葬、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等葬式。其中,不保留骨灰的、可降解的、可循环使用的生态葬,可能是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 魏超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上海要求一个墓的占地面积不能超过1平方米,到了“十四五”期间,可能要求一个墓穴占地面积不能超过0.6平方米。


壁葬,福寿园供图


“除了占地面积小能节约土地,生态葬在用材、选材上还尽可能减少石材,实现环保。”魏超表示,一方面石材是不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还优化了老百姓踏青的祭扫环境。同时,还解决了墓价贵的问题,让市民承受压力减小。


在他看来,上海市民对于这些相对小型化的墓正在逐渐接受。“比如上海好多墓园的壁葬,一开始销路非常不好,但是近年来随着移风易俗的推广,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葬型。”


摄 影:王嘉露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生命如歌,乐寄思念!上海癌症康复...

我知道这是好事,可就是不敢尝试?...

经济环保的生态葬,你能接受吗?劳...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