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苏州河长宁段11.2公里全线贯通后,苏州河沿线空间品质和人文景观又有了一次重大提升。记者从长宁区了解到,随着苏州河长宁段的华政校园滨河公共空间正式开放,拥有百年历史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与苏州河终于“融为一体”。目前,“一带十点”中,“思孟园”、“格致园”两个景观点位已经完工并向市民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这看似不到千米的步道,其中却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了解到,为了能让老百姓有舒适的体验感,同时又满足苏州河堤防的防汛要求,在步道的建设上还使用了近乎“失传”的工艺。
苏州河华政段滨河空间分立于普陀、长宁两区,校园文保建筑主要位于长宁校区。今年,长宁将华政校园整体风貌作为苏州河沿线景观的一部分,着力打造思孟园、格致园、倚竹院、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文化廊、法剧场、银杏院和海棠园十个景观节点,以滨河慢行步道为连线,串联起多元、活力、共享的滨河公共空间。
可是,鲜有人知的是,要实现“彰显历史建筑风貌,优化滨河景观品质,挖掘校园人文元素,激活滨河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目标绝非易事。记者从长宁区建管委了解到,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苏州河华政段的沿河步道最窄处只有约1.5米宽,两人并行后就没有多余空间。外加沿岸的柳树、高大的乔木等一些位置也对跑者、行人有所影响,因此,在建设方面,都需要对步道动线和景观设置进行调整和提升。
据悉,在此过程中,一砖一瓦、一树一木均由建设者们手工完成。尤其是重新修缮的防汛墙,采用的是历保建筑修缮时才会使用的水磨石工艺。据介绍,这900多米长的防汛墙,横截面是水磨石,纵立面是水刷石,这两项都是老上海建筑中常用的工艺,如今也只有在优秀历史建筑中才较为常见。
之所以使用百年前的施工工艺建造防汛墙外立面,就是希望能体现最具代表性的上海人文风貌。记者了解到,由于水磨石工艺近乎“失传”,精通这一技艺的工匠为屈指可数。为此,施工方专门从外省市邀请了“老法师”前来,在普通工匠完成前期打磨的基础上,由“老法师”亲手完成最后一道关键工序,确保前后弧度完全一致。
最终,相关部门经过与华政方面的多次协商,通过拆除、梳理、美化等手法,增加了沿河空间的绿化面积,用开阔的草坪代替围墙,让校园用另外一种方式向公众“开放”,这一具有通透力的视觉效果也让途经该处的老百姓能够对滨河的历史建筑与人文风貌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