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冷的冬夜,上海远郊的室外气温已经低到零下4℃,这时候如果发烧不退亟需就医,而医院又远在10公里以外,行动不便的老人该怎么办?
在宝山区潘泾路上的罗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着“发热门诊”标识牌的一间简易房间,灯火24小时不灭。几天前,这里还是一个非机动车车棚,如今经过紧急改建,已经成为罗泾镇日夜开放的发热诊室。每至寒夜,这一盏灯不时温暖着疲病交加的人们。
“我们原来的发热门诊大概40多平方米,上周开始发热病人大量增加,我们中心下面12个设在村、居民区的服务站也都开出了发热诊室,但是还是不够。”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峰告诉劳动报记者,最近户外天气太冷了,如果病人一多,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还要在外面排队,病人是吃不消的。为此,他们紧急将非机动车车棚改建为简易诊室,连夜铺设医保线路、安装就诊电脑和收费挂号系统。
经过一整夜改建的发热诊室扩大到了180平方米,内设候诊区、挂号收费发药区和诊疗区,能容纳3个诊疗工位。他们用最快的速度配足配齐了中西医药物,开出了一个24小时的门诊。“之前一天发热接诊量在25人左右,最近一天有237人。”高峰告诉记者。
下午16点15分,上晚班的赵丹医生接过了同事的接力棒,他将值守晚间的发热门诊直到次日上午8点。
“晚上病人多吗?”记者问他。
“上半夜病人很多,至少30-40个吧,11点以后病人就会明显减少,但是陆陆续续不会断,病人数量大概是个位数。”赵丹告诉记者。
图:罗泾镇的深夜发热门诊,病人不多,但医护人员仍然坚守岗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来就不设急诊,开通宵门诊并不多见,深夜只有个位数的病人,开设的意义何在呢?
“半夜里来的病人,都是很急的,有些人白天没有发病,到了下半夜开始发高烧,家里又没有药,这个时候很需要我们。”赵丹说,最近下半夜来的病人不光发烧,还有呕吐的,如果不及时用药,病人会很难受。
为什么病人不去医院急诊呢?记者对此有点好奇。
“你不知道,我们这里距离最近的罗店医院有10公里路,半夜三更没有公交车,老年人如果家里没有私家车,看一次急诊是很难的。”赵丹苦笑着告诉记者,目前二三级医院急诊和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就算千辛万苦赶过去了,还要排队等很久。
“病人到我们这里来看病拿药,简单方便,高峰时候排队最多20分钟,所以这里满足了老年人的刚需。”他透露,罗泾镇人口约67000人,辐射面积有50平方公里,但是主要居民区就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周边,可谓真正的“家门口”的发热门诊。
“这里留守老人很多,前一天晚班时,还有居委干部扶着80岁老人来开药的。”赵丹说,相比市中心医院,他们这里医疗设施相对比较简陋,但是却能够在居民最孤立无援的深夜,为他们点亮一盏生命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