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公司管理人员、健身达人……上海白领被一种莫名疾病整整折磨了4年,反复求医50多次,最终被确诊为多系统萎缩症,一种罕见病。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让我们通过了解她的故事,理解罕见病人的生存之难。
47岁的顾女士从事金融管理工作,日常生活中也是一名健身达人。2018年,她在瑜伽锻炼后出现左侧背痛,经过针灸和康复理疗后病情没有明显改善。2020年,顾女士开始出现上下移动时左腰痛,此后又逐渐出现左上肢发热、发胀、乏力、失眠、大腿麻木、尿频等情况。
与此同时,她又出现了便秘问题,4-5天依赖泻药排便一次,治疗后效果也不好。到了2021年,开始出现腹胀和腹部局部隆起。2021年,她的尿频症状发展到每隔2-3小时上一次厕所。随后,左侧大腿与左脚趾也出现了疼痛。直到去年,左胳膊出现轻度抖动。
不过,深感“整个人都不好了”的顾女士,做了很多检查却没有查出病:肌电图正常、肾脏正常、不是痛风、排除自身免疫病可能……有人觉得,顾女士的症状和“多发性硬化”很像,但是她前往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后,又排除了这一可能。
尽管如此,嘉会国际医院神经内科陈燕主任医师发现,此时的顾女士症状越来越严重:左手开门变困难,左小腿时有痉挛现象,左侧肢体无力感加重,穿鞋困难,多年的后背疼痛未缓解,右手写字变小,敲击键盘手指不灵活,早晨起床后肢体不灵活,左腿相对更笨拙、发僵,行走稍有不稳,协调性变差,已经不能顺利自由泳,入睡困难,夜间常有喊叫……
陈燕综合顾女士众多症状后认为,这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的一种,即多系统萎缩(MSA)。“MSA早期症状非常多而复杂,容易被延迟诊断。”陈燕说,MSA是一种罕见病,影响多个神经系统功能,包括参与控制运动及平衡和协调系统,以及参与调节血压、排尿、排便和性功能的系统。但是,为何顾女士多年求诊却难以确诊呢?陈燕认为,顾女士每当症状出现就去求诊,不同专科的医生很难把这些零散、多发的症状提炼总结归因在一起。经各专业治疗后,她的各种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这个过程通常会延误诊断3-5年,直到出现运动迟缓、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等典型的神经科症状。
据悉,MSA的病因目前不明确,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少突胶质细胞α-突触核蛋白病,年发病率0.6-0.7/10万人,患病率为1.9-4.9/10万,平均生存时间大约8-10年。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陈主任坦言,这种病无特效对因治疗,帮助患者及家人逐步接受罕见病的诊断和预后,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顾女士在积极配合治疗1个多月后,症状有显著改善,各部位疼痛消失,情绪良好,又开始游泳了。但这也仅是漫漫长征路的开始。据了解,MSA进展较快,50%的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后3年内行走需要帮助,60%的患者5年后需要借助轮椅, 6-8年后患者通常完全卧床,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等问题。
头图:陈燕每次为顾女士门诊都要耗费近1小时详细询问